黄氏家庙 | 廣東大埔

【黄氏研究】再论《黄潜善之争》是冒名王国维的伪作

位置: 首页 > 黄氏研究[ 发布时间: 2016.8.26  作者: 黄永贵(重庆)  阅读: 7685 ]


转载于:黄氏研究,原文地址:http://www.huang99.com/k01/show.asp?id=141

   再论《黄潜善之争》是托名王国维的伪作
    ——兼答福建漳浦黄玉磐宗长
             黄永贵
    (重庆市教学仪器管理处)
    我是2001年从重庆黄云宗长处得到《黄潜善之争》复印件,作为海龙伯公的后裔,我当时很高兴。因为从材料看黄潜善是我的先祖,我原来居然不知道我还有这样一位曾经荣登宰相高位的先祖,另一方面也很惊奇,王国维这样的大师竟然曾经为考证黄潜善的问题写了这么长的文章。兴奋之余,我曾经打算以《黄潜善之争》为基础,写一部关于黄潜善的人物传记。为此,我邀请了另一位黄家的外甥合作,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写出了一万多字的写作提纲,然后和他一道去三明拜访了黄杰波宗长。杰波宗长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让我们复印了一些资料。为了搜集有关黄潜善的资料,我当年8月还专程去了扬州。正是这个原因,我逐渐发现了《黄潜善之争》存在的问题。但鉴于该书当时只在少数宗亲中间流行(诚如今天玉磐宗亲信中所述,只是杰波宗长自费复印了40多份分送海内外宗亲),所以我只是通过书信对广东的黄火兴谈了我的看法,也在电话上对广西黄燕熙和福建邵武的黄承坤陈述过同样的意见。但他们三人都表示不大可能,我也就将此事搁了下来。
    我之所以现在才对《黄潜善之争》公开进行批评,是因为这个作品现在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了影响。黄燕熙主编的《追根溯源》一书用了37页的篇幅,摘要刊登了《黄潜善之争》。而近年来陆续面世的黄姓族史研究文章,有相当多的文章都引《扬州琐谈•黄潜善之争》为据,动辄有“根据王国维的权威考证结论……”一类的话,有些地方续谱时竟然按照《黄潜善之争》的口径,修改了老谱的记载。由此我认识到,《黄潜善之争》是不是王国维的作品,对《黄潜善之争》所言的黄潜善、久昌等九兄弟以及伯僚公的经历该怎么看,已经成为黄姓族史研究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既然《黄潜善之争》已经公开在世面流行,我也应该对它进行公开批评。于是,我于今年3月在《黄氏研究》网页上发表了《<黄潜善之争>是托名王国维之伪作》(为方便起见,以下简称“一论”)。4月30日,《黄氏研究》网页全文刊载了福建漳浦黄玉磐宗亲给版主黄福来的信,从信中得知东南亚文莱苏丹黄保新宗亲,下载了我的文章送给玉磐宗亲征求意见。所以玉磐宗亲针对有些人对《黄潜善之争》的怀疑,才写了那封信。看来玉磐宗亲主要是针对我的那篇文章说的,我就不能不出来答话了。
    一、如果说《黄潜善之争》是王国维的作品,为什么从王国维和缪荃孙两个方面目前都找不到任何佐证。
    我说《黄潜善之争》不是王国维的作品,其重要的依据就在于,除了《黄潜善之争》自身的说法以外,我们在其它地方根本找不到任何佐证,倒是找到了一些证明《黄潜善之争》不可能是王国维作品的证据。
    第一,从时下可见的王国维年谱来看,所谓王国维1913年1月在国内写作《黄潜善之争》是假的。
    《黄潜善之争》注明的写作时间是1913年1月,该文最后一段:话是:“艺风仁兄:国维此信已写了46天,180多页稿纸,10多万字,可能是国维一生最长之一信,今天发出后,维将到石头城考核王安石与秦淮河,然后到湖北黄州,核证黄三铭之《黄氏宗谱》,再到长沙大学探望雪堂兄,讨论《学古录》之一些疑点,大约须在明年元宵后方能回京。如有示教,仍请寄舍下转。”
    上面这段话分明告诉人们,王国维这段时间在国内,写了这封信后,紧接着要到南京、黄州、长沙进行学术考察,包括核证黄三铭之《黄氏宗谱》。可事实呢?《王国维学术简谱》对这一段经历讲得很清楚:王国维自1911年12月率全家避居日本,直到1915年3月方携眷回国扫墓,其间并没有回来过。1912年他在日本帮助罗振玉整理藏书,广泛结交日本朋友,并专攻古史。春,草《简牍检署考》。夏,作《双溪诗余跋》。9月,撰成《古剧脚色考》。10月,《简牍检署考》撰成定稿。1913年1月,他撰成一部10 余万言的长篇论著《宋元戏曲考》并作序。
    我们不妨想一想,王国维1911年12月就到日本去了,1915年3月才回国,而《黄潜善之争》却告诉我们这段时间王国维在国内,这不正好说明《黄潜善之争》是有人冒王国维之名在作假吗?再者,从这段时间王国维的学术方向和时间安排来看,他还有可能同时写作一部10多万字的《黄潜善之争》吗?作假者不容易把所有的细节都考虑得周全,稍不留神就会露出马脚来,所以或迟或早总要被人们识破的。
    第二,从时下可见的有关王国维和缪荃孙的文献,找不到任何一点王国维写作《黄潜善之争》的佐证。
    按常理来说,如果《黄潜善之争》真是王国维的作品,又是受缪荃孙之托为黄三铭《黄氏族谱》考证黄潜善之历史功过,总应该留下一点与此事有关的蛛丝马迹。奇怪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竟然什么也没有发现。玉磐宗亲不妨思考一下我下面提出的四个问题,会不会觉得有些不正常呢?
    1、按照《黄潜善之争》标明的写作时间,是1913年1月。距今还不到一百周年。宗亲们不妨思考一下,《黄潜善之争》如果真是王国维的作品,那对于研究王国维来说,实在是不应该被忽略的。因为,一部10多万字的作品,完成于1913年1月,属于王国维晚期作品,又是上海1962年出版,竟然会没有人知道?但事情就是这样蹊跷,前几年大陆举行了一系列纪念王国维的活动,出版了各种版本的王国维文集,还出版了《王国维全集》,但是竟然没有哪一部收录了《黄潜善之争》。
    2、时下在世面上流传的各种王国维年谱,竟然没有哪一种年谱中提到王国维写作《黄潜善之争》一事,怪不怪呢?但这些年谱却载有:1913年1月前后王国维完成了一部10多万字的作品《宋元戏曲史》,这部书目前世面上都买得到。试想一下,他怎么可能有时间同时写作一部10多万字的《黄潜善之争》呢?
    3、1996年大陆出版了一套学者追忆丛书,其中有一册就是《追忆王国维》,该书是以亲见亲闻为取舍标准的追忆王国维的集子,收录了王国维的家人、同事、学生、亲友写的回忆文章。奇怪的是,全书洋洋洒洒40万字,竟然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到过《黄潜善之争》,这到底说明什么呢?
    4、按照《黄潜善之争》文中所说,王国维教授是“受缪荃孙之托,为黄三铭《黄氏族谱》考证黄潜善之历史功过”才写了《黄潜善之争》。近年大陆出版了《缪荃孙来往书信集》,但在这个集子里也根本找不到这篇王国维“一生最长信《黄潜善之争》”。 
    第三,玉磐宗亲对浪子杰波先生发现《黄潜善之争》过程所作的说明,并不能证明《黄潜善之争》就是王国维的作品。
    黄玉磐宗亲在信中有这样一段叙述:“1997年香港回归时,黄杰波到香港探望在港工作的长子和孙子,当时遇到了原厦门《星光日报》工作时的同事……就借此机会到报社寻找族史资料,在《明报》资料室笔记杂文部意外地发现王国维《扬州琐谈.黄潜善之争》一书,立刻来信告诉我说,‘王国维对黄潜善历史冤案的观点与你(指我)看法完全一致’。……我见信非常高兴,随即回信要求复印回来”。玉磐宗亲这段话显然是为了证明浪子杰波先生发现《黄潜善之争》一事,他当时就知道,并且要求他复印回来。我相信玉磐宗亲所说的一切肯定是真的。
    这可以部分证明杰波宗亲父女俩关于《黄潜善之争》发现过程的说法,却不能够证明《黄潜善之争》真是王国维的作品。因为常识告诉我们,判断一部作品的真伪,主要应该研究作品本身的内容或者作者本人的经历,谁看到过或者说谁发现了这部作品,一般说并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量。我相信玉磐宗亲应该同意我的这个说法吧?
    那么,我就想还对玉磐宗亲多说几句,你的族史研究文章我凡能够找到的都已经认真拜读,你老人家对族史研究的贡献令我肃然起敬。但在如何看待《黄潜善之争》这件事情上,我确实不能同意你的观点。希望你老人家多研究《黄潜善之争》本身,认真思考一下我指出的那些问题,分析一下我的观点是否有道理,千万不要先入为主,感情用事。我也是你的宗亲,说不定我和你的血缘关系比杰波宗长还要近些(因为至今他还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他是峭山公裔孙),没有必要因为我质疑《黄潜善之争》就怀疑我“要达到什么目的”。其实我无非就是要维护历史的真实,阻止某些人在族史问题上信口开河罢了。
    二、《黄潜善之争》存在着严重不合情理的内容,不可能是出于王国维的疏漏,只能是今人作伪露出的马脚。
    玉磐宗亲在信中说:“最近有宗亲发现王国维《黄潜善之争》出现一些疏漏之处,也有人说王国维既是考证黄潜善历史功过,为何以大量篇幅记录其子孙世系资料,疑是有人冒名的伪作”。然后他的解释是:王国维“在短短的46天中……在大量的核对工作中,撰写了180多张稿纸,十万多字《黄潜善之争》,存在疏漏在所难免,情有可原,但从全文看,对主题思想并无妨碍。”我认为这样解释是说不通的。为了说明问题,我还得将“一论”用过的材料再次引用。
    第一,1914年至1986年才有的地名,出现在所谓1913年1月完稿的《黄潜善之争》中,这会是王国维的疏漏吗?
    请各位宗亲注意,我得到的《黄潜善之争》来自重庆黄云处,是黄杰波邮寄给他的所谓原书的复印件,此材料标注的写作时间是1913年1月,但文章中却出现了一些此后才有的地名——
    第545页:“五月,久康……到循州赴任,……南宋时,循州治所在龙川,辖有今龙川、和平、兴宁、五华、连平等县地。”
    第546页:“长子五二郎黄廷,创居丰政都(今广东丰顺县汤坑镇),……分派……漳浦铜山(今东山县)……”。
    第549页:“长子海龙黄伯,……创居永安(今紫金县)琴江洋口井头埔”。
    第291页:“中书侍郎,却是在靖康二年高宗即位才迁的,而且在宣和初,添有个‘坐事贬亳州(今安徽亳州市)’,以徽酋阁待制知河间府。”
    经查,因为当时全国有三个长乐县,故只保留了福建的长乐县,湖北的长乐县改名五峰县,广东的长乐县则改名五华县。同样,广东的紫金县原名永安县,因为福建有个永安县,故广东的永安县改名紫金县。而这是民国政府于1914年才改的。请问,1914年才改的地域名,莫非王国维在1913年就知道吗?
    而铜山原属漳浦,改建东山县更迟至民国五年(1916年)。更有甚者,查《辞海》“亳州”条,有这样的解释:“1912年改设亳县,1986年改设亳州市。”请看,亳州市是1986年才有的地域名,居然在1913年的作品中出现了!这该怎么解释呢?
    显然,炮制者不小心竟然在这个问题上露出了马脚!这正好说明《黄潜善之争》不可能是1913年王国维写的,而只能是当代的人在1986年以后才炮制出笼的。玉磐宗亲,察情度理,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王国维的疏漏吧?
    第二,《黄潜善之争》中的黄潜善,其经历与史书、族谱的记载均不一样,是炮制者出于某种需要而有意作了改动。
    《黄潜善之争》说,黄潜善生于宋大观元年(1107年),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进士,历任筠州通判、广州刺史、河间府镇抚使、河间府经略使兼高阳关路防御安抚使,建炎元年(1127年)登南宋高宗朝宰相,建炎三年(1129年)免除相职自请镇守扬州,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因金兵破城而获罪,淳熙九年(1182年)逝世于梅州任所。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履历”是《黄潜善之争》的炮制者人为编造的。
    先看史书的有关记载。我认为以下几条关于黄潜善的记载,都应该是曾经任南宋高宗朝宰相的那位黄潜善的履历,有关宗亲不妨认真研究一下:
    ①福来宗长上个月在《黄氏研究》网页上公布了一个节录自《中国历代状元录》资料:(1100年)庚辰科状元及第 《宋史•哲宗本纪》载,元符三年四月开科,赐礼部奏名进士及第出身五百十八人。未列名姓。又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十五考:元符三年庚寅诏贡院,就放李釜以下范致明、张邦昌、孙宗监、孙安国、黄潜善、毛友童、王安中等五百五十人。由此知李釜为本年科举一甲一名状元。其他生平事迹不详。
    ②刘佑平先生在网上发表了南宋人王庭珪为黄潜善的长子黄秠写的墓志铭,该文原载今天重印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4册第294页。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两个事实:一是黄潜善逝世后,“仆射唯公一子(指黄秠。引者注。)护其柩以归”;二是黄秠“以疾终于家,实绍兴廿六年六月廿四日也。享年四十有九”。由此我们可以推算,黄秠绍兴廿六年(1156年)逝世享年四十有九,黄秠的父亲黄潜善就不可能生于大观元年(即1107年);而黄潜善逝世是黄秠一人护其柩以归,黄潜善逝世就只能在绍兴廿六年(即1156年)之前。
    ③有关皇上下诏对黄潜善复官录子的事,《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一载,绍兴二十七年六月,庚戌,诏:“故追复中大夫黄潜善,再复观文殿大学士、左光禄大夫,官一子。” 显然,从诏书上明明写着“追复”二字看,黄潜善已经在绍兴二十七年(即1157年)之前去世,决不可能是淳熙九年(1182年)。
    ④还有,华东师大教授王铁的《中国东南的宗族与宗谱》370页有一段话:“黄潜善兄黄潜厚,北宋末年为京东转运副使,高宗朝历户部、刑部尚书,绍兴五年(1136)提举台州崇道观,次年卒,见《宋史翼》卷四。”由此也可以推断,黄潜善也不可能是淳熙九年(1182年)逝世。
    再看看族谱的记载。广东揭西县《河婆黄氏统宗世谱》载,黄潜善是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进士。福建《云霄江夏黄氏族谱》载,黄潜善生于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卒于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我为此专门请教过福建云霄的宗亲,他们给我回信说,黄潜善的生卒年应该是1080—1150年,主要依据是云霄旧谱《江夏黄氏族谱》手抄本,还参考了《二十五史精华》第三册、《白话二十五史精编》第十一编。
    综合分析史书和族谱的记载,黄潜善履历中几个最重要的时间恰好可以前后衔接,相互吻合:宋元丰三年(1080年)出生,元符三年(1100年)进士,大观元年(即1107年)生儿子黄秠,建炎元年(1127)授职中书侍郎右仆射,后迁左仆射,建炎三年(1129年)扬州失守被罢相位,任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绍兴二十年(1150年)逝世。而《黄潜善之争》关于黄潜善出生、进士、逝世的年份的说法是作者出于某种需要而有意编造的。
    第三,所谓自请镇守扬州二十年,因为绍兴十九年(1149年)金兵攻破扬州而获罪的黄潜善那段经历是今天的人虚构的故事。
    《黄潜善之争》载:黄潜善建炎三年起自请镇守扬州快满20年,绍兴十九年(1149年)高宗特诏宣黄潜善去杭京临安同过重阳节。而恰好在这个时候,金又派兵攻宋,其右大都元帅纥石烈良弼竟然攻破扬州。黄潜善由杭京临安回到扬州时,城已被陷六天了。黄潜善将以殉城被部将所阻,“乃退回临安,入朝自劾失守扬州陷城之罪。其时,秦桧、万俟呙已死,左相汤思退本为秦桧奸党主和派之干将,故特以军法条例来引起众人对黄潜善之攻讦,以达到置黄潜善于死地的目的。”“廷议中,右相陈康伯及部分有良心之御史、言官,以陷城时候黄潜善被内召不在扬州,不应负全责,应查核是否原备战怠懒,布防有失,乃共决:暂禁天牢侯决。”(见原材料494——495页)
    可事实的真相怎样呢?金兵攻破扬州之事,对于扬州来说那是切肤之痛,扬州的历史不可能失记。我专门去扬州搜集过资料。有两本书是值得一提的。一本是今天的人写的《名城扬州记略》,另一本是清朝嘉庆年间焦循、江藩辑录的一部扬州地方文献《扬州图经》。特别是后一本,系从众多资料中把有关扬州的各项文献记载辑录在一起,其目的是想以扬州这个地域为纬,以时间为经,勾勒出千百年来在扬州所发生的一切。奇怪的是,黄潜善建炎三年起自请镇守扬州将近20年之事竟然没有记载,而关于金兵攻破扬州城之事,扬州的历史文献只记载有两次:一是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二是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而绍兴十九年(1149年)金兵攻破扬州一事,我至今在有关文献上都没有查到。
    再查上面所引的《黄潜善之争》所涉及的几个人物的事迹,更加对不上号了:据《续资治通鉴》,秦桧、万俟莴当时正在相位上,二人先后死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和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而汤思退、陈康伯分任左、右相则是绍兴二十九年(1169年)的事情。
    我们不妨想一想,黄潜善被罢相后自请镇守扬州20年,以及绍兴十九年(1149年)金兵攻破扬州城一事,无论如何也应该算大事吧,国史上查不到,扬州的地方史竟然也无记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有人对此竟然作出了这样的解释:“脱脱之《宋史》详北宋而略南宋,把潜善20年守扬州疏而漏之;清湖广总督毕沅聚幕僚写《续资治通鉴•宋纪》,人各为志,也忽而无书;皆宗讹传,以为潜善公已死于建炎三年(1129年),而不知公自请镇守扬州也。”史书没有的事情就可以如此作解释,而让秦桧、万俟莴提前死去,让汤思退、陈康伯提前分任左、右相又该怎样解释呢?很明显,《黄潜善之争》的炮制者在有意造假,为了所谓黄潜善的那一段经历,不惜将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秦桧、万俟莴、汤思退、陈康伯几个政坛人物的经历也故意作了篡改。
    凡是读过《黄潜善之争》的人,都会记得它绘声绘色所描述的那些发生在扬州的故事:黄潜善自请镇守扬州之后,梁夫人先后在扬州生育了多个子女;因梁夫人多产体弱,潜善公又娶危氏,危氏生育了久安、久康、久兴;扬州告急,危氏将三个儿子交梁夫人带回宁化代为抚养,结果危氏在扬州城破时受惊吓而死……而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明白,作伪者有滋有味地叙述潜善公在扬州娶二夫人危氏,又具体地道明所谓在扬州所生七子的生年等等,一切都是为了让人们相信这些虚构的故事的真实性。
    三、我否定《黄潜善之争》并非就是要否定黄潜善,应该恢复真正的“九子公”的历史真面目。 
    我之所以要对《黄潜善之争》进行评论,是因为它用了大量的篇幅叙述黄潜善的家事及后裔,明确地把伯、僚公作为黄潜善的后裔归入化公门下,又把浦西黄氏天从公归入久安门下,把善庆公四兄弟归入庆吉门下,这与历史事实是不相吻合的。事关黄氏家族的历史,特别是也涉及到了我的先祖海龙伯公,就不能不管了。但是,我的“一论”文章发表以后,确实有宗亲误解了我的意思,认为我是要否定黄潜善,因此我有必要谈谈我对黄潜善问题的初步看法。
    实际上,《黄潜善之争》一开篇就垫定了作伪的基调,请看该文开头的一段文字:“黄锷号潜原,后更潜善,婺源人,或曰闽之新丰里人,哲宗元符进士。宣和间任右司郎中。六年,京都、河东、陕西地震,诏按视,奏报匿实,升迁户部侍郎,康王应天登极,迁为司农,建炎三年,德州灾蝗,诏令司农察视放赈,刚出北门,被含愤军民误认为受贬江宁之首辅黄潜善而殴死。黄君一百二四世祖黄潜善,当为史载之宣和六年(1124年)中甲辰科第17名进士黄潜善。《史》载黄潜善字茂和,闽之邵武人,徽宗间进士。《谱》载黄潜善为汀洲宁化县人,邵武禾坪黄峭之七世裔孙。黄峭,唐末人,传为李克用之幕僚,昭宗末年,以功授工部侍郎,三妻21子,史无可稽,然黄峭与其父黄锡及三妻上官、吴、郑均有墓碑可证确有其人,所传衍之禾坪黄氏为闽之大族,子孙遍及闽、粤、赣、浙、湘、川、桂、滇、黔、港、台及东南亚,未必为虚。黄潜善以有九子,其后裔均称为九子公,其有九子,亦未必为虚。”从这段话,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作伪者抛出《黄潜善之争》是有意要在黄潜善问题上制造两个混乱:一是宋高宗时有两个黄潜善;二是高宗朝宰相黄潜善就是闽粤黄氏著名的“九子公”。下面我就对这两点逐一作剖析。
    第一,所谓高宗朝有两个黄潜善是作伪者编造的谎言,因为:黄锷、黄一鹗以及中瑾黄震分别出自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三个家族;黄锷又名黄潜善在《黄潜善之争》以外的其它文献上找不到依据。
    作伪者有意编造司农卿黄锷又名黄潜善,高宗朝有两个黄潜善的谎言。因为《黄潜善之争》有意将黄潜善的生卒年后推,黄潜善的生年变成了大观元年(1107年),而史书明确记载,黄潜善哲宗元符年间进士,宣和六年京都、河东、陕西地震,奉诏按视,升迁户部侍郎,这两件事都是在大观元年(1107年)之前,于是他们就利用建炎三年二月黄锷被怨愤军民误当作黄潜善殴死这件事,编造黄锷又名黄潜善,将这两件事说成是黄锷。为了让人们相信,有人还抛出一个所谓井裔庐陵的《黄氏族谱》,说黄锷是慈溪黄震的父亲。
    容声宗长5月7日在《黄氏研究》网页上发表了一篇《宋高宗时的两个黄潜善世系简介》,其中所介绍的黄锷家族世系,就出自这个所谓的井裔庐陵的《黄氏族谱》。实际上这个井裔庐陵的《黄氏族谱》就是有人假造的,其世系是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人拼凑的。1997年福建三明杰波宗亲写了一篇文章《黄伯、黄僚是化公支系非井公支系》,提出了景升与久养是同一个人的观点,就已经引用这个谱作为论据。而我在“一论”中就已经作过剖析,但现在既然又把这个谱搬出来,我也就只好再谈谈这个问题。
    这个谱所列的世系是:—峭山—井公—大兴—冈公—万荣—中章—元刚—尚义—淑能—一鹗—震公—文公—景升……
    对淑能、一鹗、震公这三代人,该谱是这样介绍的:
    125世淑能公,生于北宋景祐4年丁丑(公元1037年),时父尚义公20岁,母彭氏20岁。淑能公娶庆元府慈城县古氏,后落籍慈城县慈溪,生一子,取名一鹗,讳锷。
    126世一鹗公讳锷,字潜原,后改潜善,居慈溪 ,生于北宋嘉祐2年丁酉(公元1057年)时父淑能21岁,母古氏20 岁。一鹗于元符3年(公元1100年)登进士,授官金华郡东阳县令,迁左司郎、户部侍郎、司农寺司农卿。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二月,奉诏往南德州案视蝗灾,至江边,为忿怒军民,误认是贬江宁府之前首辅黄潜善,拦路殴死,高宗皇帝赠奉议大夫。(宋史因而误记:“建炎三年十二月癸卯,黄潜善卒于英州。”)公娶妻潘氏,生一子,取名中瑾,讳震字伯瑞,号东阳。(这就是《故右朝奉郎通判筠州黄公墓志铭》中所说的黄秠。)
    127世震公,名中瑾,字伯瑞,号东阳,生于元祐4年戊辰(公元1088年),生地在东阳,居慈溪,时父黄锷(字潜善)32岁,母潘氏25岁。于南宋绍兴2年登壬子科进士,授官湖州通判,后迁庐陵府司马参军,理宗初期,擢庐陵太守。娶妻吴氏,生一子:黄文。
    慈溪黄震家族的世系,刘佑平先生在《中国姓氏通史•黄姓》一书的172—174页有介绍,慈溪黄震字东发,嘉定六年(1213年)生,宝佑四年(1256年)中进士,判广德军,知抚州。其世系是:槻公—万三—世尧—一鹗—震—祖勉、叔雅、彦实……公元1130年,金兵攻陷庆元府,时任庆元府通判的黄槻全家被冲散,黄槻的三子万三逃到浙江慈溪定居,慈溪黄震就是万三的后代,他的父亲是黄一鹗,而黄一鹗的父亲是黄世尧而不是黄淑能。
    有关黄一鹗的族源,华东师大王铁教授在他的《中国东南的宗族与宗谱》第365页也有较为详细的世系介绍——
    民国二十六修《湖山黄氏宗谱》,该谱所载最早旧序,是明洪武十九年(1386)鄞县儒学训导黄元祥字孟宾所撰。始祖名字已经不详,元祥序说:“其传宋大中祥符间自温州乐清县之下庄村徙居四明慈溪之古窑,曰十三府君,实为吾宗之始祖。”十三生小一、小二,小一无嗣,小二生细六从礼、细七从智、细九从信。细七生细十六,细十六生四子,次子百十名世尧,百十生千三十二名一鹗,一鹗生二千五十六震。震,字东发,号于越,年四十四登宝祐四年(1256)进士,判广德军,知抚州,改提点刑狱,所至有惠政,为人清介自守,宗朱熹之学。卒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六十八,门人私谥文洁先生,有《黄氏日抄》一百卷传世。宋史有传。其子梦榦、叔雅、叔英都有学行,《宋元学案》有记载。
    从两位学者介绍的资料可以看出,这个慈溪黄氏家族的黄一鹗,绝不可能是建炎三年(1129)2月被怨愤军民误认为黄潜善殴打至死的黄锷,因为他嘉庆六年(1213)才生育了黄震这个后来名列宋史的儿子。
    而字中瑾的黄震是黄淑能的儿子,而不是黄一鹗的儿子。黄淑能、黄震两父子都是粤东伯僚公家族的直系先祖,其世系在清朝康熙年间的多个老谱上有记载:峭公—井公(或城公)—中章—元刚—春公—尚义—淑能—震公—文公—景升—伯、僚……有关这个世系的分析,我在《试论粤东黄氏龙、虎、豹公的族源》一文中已经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世系中的中瑾黄震《中国人名大辞典》有载,他是绍兴年间进士,官至焕章阁左司马尚书,其家族源出江西南丰。
    而高宗朝的黄锷,于靖康元年(1126年)任给事中,曾经奉钦宗命由海道往金议和,因“稽延迟归有误国事而责置亳州居住”,建炎元年5月改任“司农寺司农卿”,建炎三年(1129)2月被怨愤军民误认为黄潜善殴打至死。但请读者注意,《续资治通鉴》在叙述了黄锷被误殴死后,接着补写了一句话:“锷,南城人”。显然,这个黄锷也不会是慈溪的那个黄一鹗。
    现在可以明白地说,慈溪黄一鹗、黄震,南丰的黄淑能、黄震,以及南城的黄锷,分别是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黄氏家族,作伪者故意将他们的世系加以嫁接,制造了一个所谓黄锷(字一鹗,号潜原,后改潜善)家族的世系,实际上是一个道道地地的假货。作伪者忘记了一个道理,只要是假的东西,你把它说得越具体,越容易露出马脚。不是吗?大家分析一下庐陵那个世系吧,一鹗是峭山公下传第10代,而平均代距只有20.6岁,这可能吗?
    在此,我还想对容声宗长说几句话,你一贯主张言之有据,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个“据”是否可靠一定得查一查,不然,用虚假的“史料”来论证问题,不管你花了多少功夫,也是说明不了问题的。 
    第二,高宗朝宰相黄潜善应该属于青山派,但他却不可能是“九子公”。
    黄潜善是宋高宗朝的第一任宰相,宋史将黄潜善列入“奸臣传”,我认为这确实是值得商榷的问题。毛泽东主席曾经有这样一段话:“每一部史书,都是由封建的新王朝臣子奉命修撰的,凡关系到本朝统治者不光彩的地方,自然不能写也不敢写。譬如宋高宗和秦桧的投降,实际上主和责任不在秦桧,起决定作用的是宋高宗赵构”。(见《听毛泽东讲史》350页)毛泽东对秦桧尚且是如此认识的,更不说黄潜善了。事实上,黄潜善的功过是非该如何评价,应该是历史学家们的事。
    关于黄潜善的家族世系,一度得到很多人认同的是:峭山—化公—道公—文公—省察—春公—仁公—潜善—久善—伯、僚……《黄潜善之争》的炮制者故意把黄潜善说成是汀洲宁化县人,后裔均称为九子公,实际上就是用黄潜善取代了化公派九子公,而今天我们从刘佑平先生的《关于黄潜善身世的最后结论》这篇文章已经明白,黄潜善根本就不是邵武峭山公派。
    但刘佑平先生十多年前写《中华姓氏通书·黄姓》时,就对此存有疑惑,所以特别在书中注明“在宋人王庭珪为黄潜善之子黄秠所作《故右朝奉郎通判筠州黄公墓志铭》中,所记黄潜善祖孙五代人的世系名字,无一与族谱相合。因而族谱是否有误,尚待进一步考证。”2002年黄如论先生主编的《正本清源,光辉历史——入闽始祖黄膺公宗史》,刊出了另一种黄潜善家族的世系是:黄膺——茂材——惬公——其一——就生——居长——虬公——亨公——景公——潜善。按此世系,黄潜善是福建邵武青山派始祖黄膺的第十世孙。
    刘佑平先生去年年底在《姓氏之网·黄姓研究》上公布了南宋人王庭珪《卢溪文集》卷四十二有一篇《故右朝奉郎通判筠州黄公墓志铭》(以下简称墓志铭)。该墓志铭写到:“公讳秠,字伯瑞,建炎帝相讳潜善子也。曾祖讳亨,朝散大夫,赠太傅;祖讳景,朝散郎、秘阁校理充徐王府侍讲,赠太师申国公;父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御营使;母徐氏,吴国夫人。建炎初,敌犯东京,仆射自河北领兵入觐,总御营使,大策秘画,多更其才。不淹旬,国步再安,可谓有勋力于再造。未几,敌复饮马于淮泗,言者归罪于仆射,贬岭南,以疾薨于某州。仆射唯公一子,护其柩以归。冒兵盗间关,梗涩至吉州,遂留以葬,因家焉。” 刘先生同时发表了一篇《关于黄潜善身世的最后结论》,他分析说,这个墓志铭是当时人写的,其可信程度,不容怀疑。他又引用朱熹的《晦庵集》卷九十一《金紫光禄大夫黄公墓志铭》、《端明殿学士黄公墓志铭》进行了分析说明,朱熹明确说黄中是入闽始祖黄膺的第十二世孙,同时又明确说黄潜善是黄中的族祖父,那么,黄潜善肯定也是属于黄膺的后代,而且是黄膺的第十世孙。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结合上面的几种资料,邵武青山黄膺派黄氏族谱的记载,与墓志记载的情况相合,而和坪黄峭派的黄氏族谱与墓志记载不符。因此,在黄潜善身世上,青山派黄氏族谱的可靠性要大于和坪黄氏族谱。” 
    2003年12月22日,汕头黄哲宗亲对墓志铭发表了如下看法:“……今后,潜善祖源和忠奸之争,将降为次要,更大的震动,潜善公派的几十万孝子贤孙,要为重新考寻九子之父是谁而发怵犯难。据黄墓铭,可解决几大问题:①潜善确属青山派,因三代人名与青山谱相符;②潜善只一子,黄秠,字伯瑞,(非你所说黄淮,亦非所谓久昌),没九子;③潜善妻徐氏,而非危氏、梁氏;④邵武人,而非宁化人;⑤葬地不同;⑥潜善生年可从其子1108年生酌情推算(并参考中进士是元符3年),绝不是所谓1107年生和1182年死。黄秠1156年卒,生前亲理其父丧葬,死后又附葬父坟之次;⑦铭文对潜善功过评说较客观,基本是评为正面人物,加上朝廷已予平冤复名荫子,铭文称贤相。关于功过问题归史家评说,非我们所能。”(见2004年3月17日《黄氏研究》网页发表的黄哲与和平县黄再兴宗亲的通信)
    我个人认为,在黄潜善的身世上,刘佑平先生作出“青山派黄氏族谱的可靠性要大于和坪黄氏族谱”的判断是较为客观的,而黄哲宗长关于墓志铭的分析意见也非常中肯,确实表现出了一个学者尊重事实服从真理的态度。说句心里话,作为海龙公的子孙,我确实钦佩他们这种治学态度。
    但从这个墓志铭,我也读出了另外一层非常明确的意义:黄潜善不可能是“九子公”。理由如下:“九子公”是闽粤化公派中非常有影响的一个人。“九子公”之被人称为“九子公”,就是因为他一共生了九个儿子,这九个儿子分别名为久昌、久隆、久茂、久盛、久美、久善、久安、久康、久兴。他们分居各地开基,个个繁荣昌盛,父以子贵,故他们的父亲被称之为“九子公”。有一点必须明确,“九子公”只能是九个儿子,不可能除了这九个儿子以外,还有其他儿子。
    而墓志铭有这样一句话:“仆射唯公一子护其柩以归……”,这就说明黄潜善只有一个儿子。当然对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黄潜善有多个儿子,只有黄秠一个人为他治丧。最初我也是这样理解的。但过后仔细思考,从全文的内容来看不应该作后一种理解。因为,墓志铭是为黄潜善的儿子黄秠写的,全文没有提到黄秠还有其他兄和弟。再有,如果黄潜善是“九子公”的话,黄秠就只能是九子中的一个,按照中国人的风俗习惯,他的墓志铭不可能不写上带“久”这个字派的名字。而现在这篇墓志铭确实没有带“久”这个字派的名字,那就只能说明黄秠不在久昌九兄弟之列,黄潜善也不会是“九子公”。真正的“九子公”是谁,我经过对大量族史资料的分析,已经形成了初步看法,适当时候我再公布。
    
    最后,我还想提醒宗亲一句,从本文的上述分析大家应该明白,《黄潜善之争》文中讲述的所谓出自史书的记载,有很多是不确的,尤其要进行史料查核并进行辨证分析。比如玉磐宗亲在信中有这样一段话:陆心源的《南宋史翼补遗》载:左司谏袁植乞斩黄潜善等,赵构皇帝下诏:“朕方念咎责己,岂可尽以过失归于臣下?”赵构承担自己责任,袁植因此被外放出知池州。可见于绍兴年间黄潜善尚活着。听玉磐宗亲的意思,好象这件事情是发生在绍兴年间。我手边没有《南宋史翼补遗》,确实不知该书对此事是怎样记载的。玉磐宗亲如果亲自查阅过,能否告知我上面这段文字是出自该书哪章哪节。
    但我恰好在《续资治通鉴》查到了有关此事的记载,左司谏袁植乞斩黄潜善之事是发生在建炎三年(即1129年),而不是在绍兴年间。现在照录如下: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载,建炎三年五月,戊寅朔,右司谏袁植言:“前宰相黄潜善、汪伯彦,国之奸贼,其罪不在王黼、蔡攸之下,且怙恶擅权,蔽贤嫉能,登相府曾未逾年,三分天下几失其二。释而不诛,奈宗庙社稷何!望槛送二人,斩之都市,以崇国体。”诏责授镇东军节度副使、英州安置黄潜善降充江州团练副使,责授秘书少监、永州居住汪伯彦降充宁远军节度副使,并即其州安置。
    六月,丁卯,右司谏袁植罢。初,植请再贬汪伯彦而诛黄潜善及失守者权邦彦、朱琳等九人,帝曰:“渡江之役,朕方念旧责己,岂可尽归罪大臣!植乃朕亲擢,虽敢言,然导朕以杀人,此非善事。”……未几,潜善卒于梅州。
    
    明天我就要外出考察,将耽误一段时间,所以今天赶急将这篇文章写完。写到这里,话已经说得不少了,还不知道把话说清楚没有。我真的有感受,写这种文章是很累人的。由此我想劝告一下有些宗亲,研究族史编写族谱也属于治史的范畴,治史就是做学问,做学问就要实事求是。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做大量的田野调查,也要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而尤其重要的,是治学者必须有尊重事实,服从真理的胸怀和气度。如果有人过去有意无意说了错话做了错事,一承认二改正就行了。如果出于某种不健康的情绪继续做错事,强词夺理甚至继续编造假材料来浪费宗亲的时间,最后大家就很难原谅你了。
    

    2004年5月9日晨7:00完成于山城重庆。

[ 发表时间:2004/5/9 8:54:47 ]

前一篇: 【黄氏研究】《黄潜善之争》是冒名王国维的伪作
下一篇: 【黄氏研究】如何看待当前关于《黄潜善之争》的争论?

Copyright © 2014 - 2024 All Right Reserved
广东大埔 黄氏家庙 光德黄氏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10954号
联系我们: 光德黄氏 | 客都小渔 | 黄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