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家庙 | 廣東大埔

客家族谱中郎名盛行的年代与地域

位置: 首页 > 文章分享[ 发布时间: 2016.11.1  作者: 徐胜一等  阅读: 30019 ]

作者:徐胜一a、韦烟灶b、陈有志c

核心提示:南宋末年从各处迁居至闽粤赣边界地区者,他们族谱中逐渐采用郎名,蔚为风气...

摘要

光德客家族谱中不少有郎名记载者,宋元之际特别明显,一般为连续四五代,也有长达十代者。罗香林是研究郎名前驱者,其后有蒋炳钊、李默、吴永章、董建辉诸位学者延续讨论这个问题,虽然对郎名起源及命名规则未达一致结论,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却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与看法,是族谱郎名研究的宝贵资产。

黄氏历史上有数次客族移民潮,其中南宋末年从各处迁居至闽粤赣边界地区者,他们族谱中逐渐采用郎名,蔚为风气。经过两百年繁衍生息,元末明初又大量往外迁移,此后多数姓氏郎名又逐渐消失了,仅少数偏远地区仍延续使用。清朝初年大陆客家人又纷纷渡海到台湾开基,他们主要分布在桃竹苗及高屏地区。有些族谱可溯源至九百年前,约三十个世代之长;其中居留闽西约六、七代、居留粤东约十二、三代、到台湾开基至今约八、九代。

光德本文摘录客家姓氏中有郎名及法名者,他们的远祖从中原迁徙而来,曾经居住过闽西粤东等地区,而迁徙路线大同小异。族谱中记有时间及地域相关信息者,提供了时空坐标参考,对本文研究很有帮助。

光德黄氏关键词:客家族谱、客家迁移史、郎名法名、闽西粤东、桃竹苗

一、郎名

光德南宋末年社会动荡,大批客族迁徙到赣闽粤地区,各姓氏族谱逐渐流行郎名记载。罗香林(1973)最先揭示过广东韩江流域一带客家人的祖先使用“郎名”的现象,他认为客家郎名的由来,是客家先民迁至粤东时,向畲阀纳礼请赐郎名以求保护。此后一些学者相继提出不同的看法,譬如蒋炳钊(1988年) 认为是客家人依当地族风俗,按同姓年龄长幼以村为单位排行的,而法名是在祭祖后由族长或祠长取得的名字。李默(1995)综合梅州姓氏族谱分析,认为郎名是畲族与客家人祖先在闽粤赣边地区的命名习俗,当时族谱中男人之名字是多样的,有汉名及郎名,有时又附上法号、度名、法名、谥名等。李默考察广东乳源瑶族习俗云,巫师步七星罡过七星桥,挂三星灯只能取法名,要挂七星灯以上的仪式才能取得郎名。董建辉(2006)认为郎名系由数字郎名转化而来,唐宋时期郎名曾在汉族中盛行,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这一命名方式被传播到了闽粤赣边的畬族地区,畬民在接受郎名之后,又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进行了部分改造,使郎名的使用更加规范,从而形成了畬族的郎名文化。郭志超(2009)认为汉族谱碟文化强有力的影响了畲族,朱熹的思想也是畲族宗族伦理的引导者。

光德日本延袭唐朝风俗,也流行郎名,如「桂太郎」及「桂小五郎」等近代史名人,乍看之下,认为两者是桂家人,太郎比小五郎年长,均非也。其实「桂小五郎」(1833-1877)又名木户孝允,为明治维新三杰之一;而桂太郎(1848-1913)曾任台湾日治时期第2任总督,后来三度出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据研究,木户孝允名字有十多个[1],例如:和田小五郎(桂家收养前之名)、桂小五郎(8岁以后)、木户贯治(33岁)、木户准一郎(33岁以后)、木户孝允(36岁以后)。雅号有“松菊”、“松菊木户孝允”、“木户松菊”或是“松菊木户公”等。其他尚有“木圭”“猫堂”“鬼怒”“広寒”“老梅书屋”“竿铃”“干令”等等的称号。

光德赣闽粤一带客家族谱中,郎名在宋元明三个朝代是常见的命名方式,一般认为是汉文化与畲文化融合的风俗。唐宋时期,郎名在汉族中已很流行,随着客家先民南迁后,受到畲族风俗的影响,男性名字的记载方式产生了变异。在宋元明数百年的迁移过程中,族谱逐渐习惯只记郎名不记汉名,因此,常有不同地区出现相同郎名之现象,这在追踪族谱世系的工作上,常造成困扰。

光德郎名的起源与演化,看来是多样而复杂的,可能与风俗习惯或宗教信仰有关连,其牵涉时间与空间层面也很深广(罗勇,1998),需要更多历史学者及社会学者的协助与研究才能有更妥善的结果。本文仅就闽粤台的客家族谱中,查阅有郎名记载者,摘录其年代与地点,以这两项参数,粗略勾勒出客家迁徙过程中,郎名出现的时空分布情况,这对后继的解析及探源工作,或许可提供一些助力。

二、世名与阴名:字号、郎名、法名、谥名、旌名

光德姓氏是族群繁衍的表征,名字则是父母替儿女取的,除名字外,还有字号。通常,字是别人代取的,号则是自己为自己取的。这些是世名。

光德民间丧礼习俗中,法师依逝者生前之品性行为,在灵主牌上取一谧名,方便道士念经超渡(黄康宁等编,2008)。在赣闽粤地区,道观寺庙林立,居民与佛释道结缘者众,他们的法名也常被记在族谱中。此外,对地方造桥铺路、救贫济世有功于社会之善士,也常受官府表扬,并赐以旌名。这些是阴名。

光德乳源瑶族盘敬寿家谱中,一世至十九世,约600年间有法名郎名的记载;但大埔侯北下村,1930年仍有居民在小孩出生后,以果品供奉神明而取法名,祈神保佑健康成长,长大入学后始正名(李默,1995)。

光德据郭志超 (2009) 之研究,解放前畲民除取世名外,又有“郎名”及“法名”。世名与汉族的“字行”命名习惯相同,是为“明行”;而“郎名”的命名属“阴名”,是死后才用。粤东畲民早先的“法号”也叫“度名”,与客家习俗“郎名”相似。粤东客家谱碟数据显示,“郎名”即举行法事仪式后取得的“法号”,也叫“法名”或“度名”。郭氏云在粤东畲族地区,“法某”的度名与“郎名”的度名,在同一族谱中出现,而郎名消失较早,但有些地方“法某”的法名沿用至民国初年。

光德以上多元名字,常出现在南方的姓氏族谱,有利于了解家族背景与历史,然而也因记载名字方式不统一,可能导致族谱的中断。

光德上述地区,族谱记载郎名的方式是多样化的:(1)有沿用唐宋习惯,以家族男子行次排序者,如一郎、二郎、三郎…十二郎…五十四郎……七十八郎等,本文称之为「行次郎」,此种谱系郎名只能表示长次不能表现辈份。(2)有冠以单字作为辈份者,在数字前冠以大、小、百、千、万、念者;如大一郎、小五郎、百二郎、千三郎、万九郎、念七郎等,本文称之为「单冠郎」。(3)有冠以两字作为辈份,因为上述单冠郎名使用六个世代后又重复了,因此某些家族在单冠郎名前,再加一个字,形成了万念三郎(福隆)、永大七郎(永辉)、宗小八郎(宗泰)、良大润等之名字。这个「双冠郎」系统,具有辨明前后辈份及同辈长次之优点。

三、客家原乡与迁徙过程

光德桃竹苗地区的客家先祖曾经居住过赣南边陲,他们在南宋末年又越过武夷山迁至闽西之宁化、连城、武平、上杭等县,在此地区繁衍了五、六代。迨至明初很多家族又迁移至粤东之潮州府程乡等地(清代之嘉应州)及惠州府,又繁衍了十三、四代后,在清朝雍干时期,开始大批渡海到台湾桃竹苗高屏诸县拓垦,繁延至今约九、十代。这些姓氏族谱,是研究早期客家迁移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光德在这近八百年年的迁移过程中,客族居住过的地方,其文化、风俗、宗教及生活习惯等,必定随着时间及空间而有变化,与在地居民相互影响。其中表现在族谱中的郎名记载,便是特色之一,尤其在闽西时期,多数族谱带有不同形式的郎名,有的甚至连汉名也消失了。然而,在元末明初之际,他们又从闽西移往他地,自此使用郎名习惯式微,慢慢又回复使用汉名了。

光德一般的族谱中,通常记有开基地名,详细者有村名,次者有乡名,有时仅载县名而已,然而,却普遍缺少时间年份的记载。因此,我们采用两种方式来弥补缺失的时间参数:(1)以族谱中族人中举年代作平行时间切换。(2)以30年为一代[2],外延或内插估计族谱中郎名出现的年代。依此方法,可以估算闽西及粤东客家迁徙过程的时间坐标,还算便捷可行。譬如某姓氏居住闽西七代即210年,粤东十三代即390年,台湾八代240年,前后共二十八代,其族谱就有840年的历史了。

四、带有郎名之客家族谱

光德为了了解客家郎名时空分布的情况,在查阅姓氏族谱上有郎名出现时(包括各种式样的郎名,如“行次郎”、“单冠郎”、或“双冠郎”、法名、谥号等),我们各姓氏的郎名盛行期间及其盛行地区记下来(各姓氏不尽相同),以供制作二维表格,以便帮助解释及分析本文的命题。一般族谱通常数十年才一修,有的修订时间更长远,对先人的生卒及活动事迹,不一定记忆清楚,遗漏及错误在所难免。若真确年代坐标空缺时,可用前后族辈参加科举之年、家族异动年、或迁徙年作为推算参考。以一个世代30年计,前后推算的结果,其误差并不很大。其实,从南宋末年至今,约有八百年的历史,其间的谱系相当复杂,有些支系可能记载不全或已流失,有的旁系虽然地缘接近又连贯不上,凡此种种,都必须仔细考虑。居住地以开基地为准。限于篇幅,我们将尽量简化族谱内容至有时空代表性资料,以切题研究,下列是我们的笔记:

王氏:河南光州固始→莆田

光德王氏入闽始祖为王审知(862年-925年),字信通一字详卿,河南光州固始人,五代时期闽国君主。王审知为中原祖第49世,55世丰公徙莆田,56世至60世族谱中五、六世代有郎名。王审知谱系少量节录如下:

49王审知  55丰

  丰┌→三郎

    └→四郎 → 八郎┌→十一郎┌→十五郎

                    │        

                    ├→十二郎

                    └→十三郎

光德推测王审知入闽后公元1100年之前,漳州府民间尚未盛行郎名,莆田王氏约在1135--1255郎名入谱,而且以莆田开基起算迭加郎名。

光德另一支王氏从江西迁到武平及松源 (李默,1995) 者如下:

光德王氏江西支系 (十九世至二十一世) 十九世继宗,二十世伯一郎,二十一世千四郎(1271年生)。王氏武平世系:一世千四郎(即江西二十一世),二世万九郎,三世仲七,四世以政,五世惟惠法名伯五郎,六世念四郎居梅县松源。

光德王氏梅县松源世系:一世念四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生)。

光德李默云王氏入粤之前在江西、福建时其祖已有郎名,入粤之后在松源亦有郎名,其郎名之排序为伯、千、万、仲、念。若然,则王氏此支系,从江西到福建武平到广东梅县松源,计有十多世代有郎名之记录。(1250--1500)

△1135-1255/莆田/王;△1271-1421/武平/王;△1301/江西/王;△1410-1451/松源/王

庄氏:宁化→潮阳、陆丰

光德据庄氏谱载:唐太始祖森祖,字文盛号致政行一郎(867年卒),二世、三世、至四世,除有汉名外,十七郎以后便不再有行郎出现了。森祖后裔庄耀德号九郎公,值宋末元初到处烽火,随父兄字泉州青阳徙至广东潮阳之牛眠埔,再由潮转入惠,最后徙居沙洞坑即今之上沙(上沙清初为陆丰辖地,后划入新辟之揭西县。传十一代至诏公在上沙开基,十六世宸炯于雍正九年渡台(1731),由上沙渡台在桃涧堡南崁开基,其后裔迁新竹新埔太平窝开族。

△867-957/南唐/庄;△1250/潮阳/庄

徐氏:石城→连城→丰顺、陆丰

光德江西石城徐鹤龄(二十九郎)播衍至连城、陆丰、台湾的世系:1一世徐鹤龄(二十九郎)>2七郎>3二郎(二郎在福建连城北团开基)>4九郎>5三六郎>6天赐>7文盛(迁揭西下砂开基)>8胜保(迁陆丰河口南ㄚ开基)。以上徐氏从石城及连城,共五世代有郎名。[3]其谱系如下:

             ┌→ 一郎 ┌→ 丙郎   → 四一郎 → 天惠

             │        ├→ 五郎 ┌→ 三七郎 → 天赦[4]

             │        │        └→ 三八郎 → 天成

             │        └→ 六郎   → 三四郎 → 天德

             │        ┌→ 八郎 ┌→ 三一郎 → 天瑞[5]

             │        │        └→ 三二郎 → 天喜、天寿

鹤龄 → 七郎 ├→ 二郎 ├→ 九郎 ┌→ 四五郎 → 天付、天葩

(二十九郎)        │        │        ├→ 四三郎 → 天与

             │        │        └→ 三五郎 → 天麟、天受、天骥

             │        └→ 十郎 ┌→ 四二郎 → 天祥、天佑

             │                  ├→ 三六郎 →天庆、天锡

             │                  └→ 三三郎 →天明、天赏

             └→ 三郎  → (未详)

    △1210-1270/石城/徐、△1270-1360/连城北团/徐

光德江西石城徐鹤龄后裔徐天惠之孙徐萧甲,明初自松源迁至丰顺及陆丰者,其谱记载第二世至第七世采传统的单冠郎名(即念、大、小、百、千、万),第八世若依古例应轮至"念"字辈。为避免重复,该谱复位排辈序「甲念大小伯,千万永宗良,泰时忠文正,兴高必聪明……」,改采双冠郎名,以区别先祖与后代郎名之重复。丰顺汤坑徐氏谱,从一世徐萧甲至十五世之系谱列如下表[6]

1、萧甲>2、念七郎>3、大二郎>4、小十二郎>5、伯二郎>6、千五郎>7、万六郎>8、永念七郎>9、孟五郎>10、良仲一郎>11、泰宗望>12、时子香>13、忠杰士>14、文用彰>15、正敬云>

单冠郎名年代约1400-1610、双冠郎名年代1610-1700。

△1400-1610/丰顺/徐、△1640-1730/丰顺/徐

光德宁化曹坊根竹徐氏谱载:1徐洪郎(1092)>2五郎>3四十四郎>4四郎>5十三郎>6子才(宋理宗淳佑二年卒,1242)>7一郎>8伯康>9德茂>10仲仁>11文富>12维端,至今传约23代。前七代有郎名,然而郎名命名法,甚为混乱,其因不明。

△1092-1272/宁化曹坊/徐

光德徐霞客家谱也有参考价值,根据《梧塍氏徐氏宗谱》[7]记载:江阴梧塍徐氏是南昌徐穉之后代,一世祖徐锢北宋末年(1126年)任开封府尹,随宋室南渡居浙;纨裤子弟徐克谊官至浙江文字县尉;三世祖徐允恭为明州录事;四世祖徐守诚于南宋庆元年间(--1220年)任吴县县尉,居苏州;五世祖千十一不仕元(--1250),迁居江阴县西顺乡梧塍里,为梧塍创基者;六世祖徐伯三(--1280)隐居不仕;七世祖徐亨一(--1310)以博采诗文为乐。江阴梧塍徐氏源末三代有郎名,“不仕元”之故也

△1250-1310/江阴梧塍/徐

张氏:宁化→上杭→蕉岭、长乐

光德据杨梅及湖口张氏族谱记载,张氏38世端公迁宁化石壁,42世扬德迁汀州上杭,扬德第三子化孙在永定开基。张是为大姓,播衍甚广。

光德永定张氏谱:1世化孙>2世祥云字瑞廷号十四郎居宁化中琴堡,1281卒,葬于永定蓝江口(十四郎生七子号念一郎至念七郎,均有汉名,念七郎迁蕉岭神冈下)>3世仲元号念六郎字腾辉>4世惟义名兴业字昭上号百二郎>5世治悠公字昊渐号千一郎,禀生>6世良辅公字敏承迁江西吉安>7世先伊公字习尧名念二郎>8世君绍公号六四郎 (迁嘉应州张家围为一世祖)> 9世启通 (张昆和,1997)。

△1251-1281/宁化中琴堡/张

△1281-1461/蕉岭神冈/张

光德永定化孙(1251)八传至君绍(1461),君绍第四子启源 (生十二子) 字贯逢号轩松法名大四郎,由上杭迁兴宁再迁长乐,长乐张氏谱系如下:

△1251-1461/上杭蓝江口/张

光德湖口张氏:1世明辅(1491,君绍之子),长乐鲤鱼江开基,法名张念五十二郎,葬于水寨箩篙坜>2世鸿秀>3世益宗>4世福崇>5世小一郎>6世法广>7世必深>8世俸公太郎>9世千十二郎…,长乐水寨张明辅派下,有郎名也有法名,延用了240年之久。第14世善文公渡台(1790),传至今有23世,居新丰、湖口、竹东一带[8]

△1491-1731/长乐水寨/张

吴氏:上杭→梅县、大埔

光德吴氏大族谱云:75世吉甫(葬永定丰田里,1163卒)>76世五四郎(名文偕,居龙岩,生九子千一郎至千九郎,1229卒,葬大埔锡湖坪)>77世千三郎(千六郎移永定金丰里里开基)>78世三一郎(传永定、上杭一带,千三郎曾避难梅县白渡堡)>79世念九郎(居上杭)>80世添进(传饶平柘林)[9]。吴氏大埔、永定、上杭前后四代有郎名。

△1219-1249/永定/吴;△1249-1319/上杭/吴

曾氏:上杭→长乐

光德曾氏长乐七都约河口大坝始祖:1世祥公字应时号国珍>2世君富号念一郎>3世子昂号法显>4世廷庄>5世祖秀山…。仅纨裤子弟君富号念一郎,余不记郎名。(芎林曾氏谱)

光德曾氏陆丰吉康都吉溪乡开基祖:1世法成>2世法珍>3世法积>4世法松>5世伯渊……。曾姓此系有四代延用法名传统 (芎林曾氏谱)。

光德曾氏平和始祖四五郎(字有益号素庵四十三郎,1417卒),定居于太平寨,生三子,大一郎、大二郎、大三郎。三人分别在平和、永定、大埔开基,谱系如下:

大一郎号端峰七十二郎>2世子仁>3世琼峰>4世乐松谥廷规百五十郎(生于大明景泰四年1453)>5世观玉谥果毅字敦德(生于明成化五年1469)。大二郎生千一郎…千八郎,居永定金丰里太平寨。大三郎生子未详,居大埔县富村。

△1417-1477/陆丰吉溪/曾;△1417-1503/平和太平寨/曾;△1363-1453/永定金丰/曾

罗氏:连城→陆丰

光德罗氏连城文亨:1世太郎(964年开基)>2世十六郎>3世廿二郎>…>10世德甫(罗坊坪上开基,1279年)>11世贵一郎>12世五四郎(1337年)>…>34世罗积瑶> >36世(2014年)。连城罗氏似乎有几个支系,而且郎名复杂,文亨谱系绵延450年至第15世止 (1414年) 。

光德罗氏连城罗坊:1世万一郎南宋末年由石壁徙连城下罗村(罗坊)开基>2世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郎>3世千一、千二、千三、千四、千五、千惠郎[10]

光德罗氏陆丰水唇:1世承宗>2世万一郎>3世念三郎>4世百二郎>5世千三郎>6世万九郎>7世法权>8世万玑>9世文龙>10世师仁>11世光玉>12世世闻>13世端贤>14世干禹>15世凤章[11](新竹湖口渡台祖),至今传22世。水唇罗氏四代有郎名。

△964-1414/连城文亨/罗;△1250-1340/连城罗坊/罗;△1340/陆丰水唇/罗

光德台湾客家罗氏有来自蕉岭者,也有来自陆丰者。蕉岭谱多郎名,陆丰谱若源于连城罗氏万一郎者则与蕉岭相似,若徙自江西太平者则无郎名记载。但太平谱罗氏早年居宁化时,也有三两代者有郎名,连城罗氏有五世代置万念辈份郎名。

光德本文认为闽西地区,流行郎名风俗,入境移民有随俗者、也有不同流者。随俗者所采用郎名,有直加式的、也有单冠式的。不同流者,可用传统的汉名。信步由天,命名随地。

范氏:宁化→大埔→陆丰

光德范仲淹派下:1世苏州范文正(989--1052)>2世纯佑(文正第三子)>3世公谨谥朴直>4世讳衍字亘(百)三郎号道彰谥惠穆(原居清流迁宁化石壁村住宅场)>5世讳辛谥万二郎字介仁(官授潮州府同知)>6世讳滋文谥千二郎(原居上杭县福寿坊中街后移长汀为教谕住南湖村)>7世祖讳远冈世谥伯十郎(宁化开基祖,原居石壁后随父迁长汀南湖,宋季鼎沸又迁潮州潮阳恋州都清溪乡而家,归大埔管辖,为大埔范氏开基祖)>8世大四郎原居大埔县青溪镇中村蕉坑>9世均甫>10世良佑葬程乡铁炉塘李屋后>11世文质>12世法澄(陆丰仑岭乡黄护寨开基)。

光德范氏大埔开基祖 (范仲淹七世孙):1世开基祖佰十郎>2世太三郎>3世念二郎>4世小一郎葬大埔蕉坑>5世三四郎即四郎>6世友德。

光德范氏陆丰黄护寨开基祖(范仲淹十二世孙) :1世讳法澄字昆义谥垂衍>2世讳均堡字念一郎谥善承>3世讳仁富字法富谥宽裕>4世讳文通念十五郎谥>5世崇义>6世乐宾>7世月峰>8世涌泉>9世历藏>10世贤领>11世昌睦 (黄护寨渡台祖,登辉公之次男(1787卒)>12世绍德。(范进兴抄录,1989,范氏大族谱)。

光德范氏南迁后后裔郎名化者;宁化五代1142-1262有万念郎名、大埔也有五代郎名1232-1382、陆丰(范文正第十二世)有五六代用法名1382-1502。

△1142-1262/宁化石壁/范;△1172/长汀南湖/范;△1232-1382/大埔清溪/范;△1382-1502/陆丰黄护寨/范

谢氏:上饶→连城→兴宁、五华

光德谢氏新屋谱(逢春公派下)云:宋祖居江西广信府上饶县,行九郎讳宣,淳佑五年(1245) 因官而居福建连城,籍土名田心(福建省连城县文亨镇田心里,连城机场西南边)。五世孙讳逢春迁广东(1344年由福建连城田心举家迁粤),元顺帝至正德四年(1344)长子志道居潮州桃山、次子志德居河源上廓、三子志惠居长乐油田,四子志兴居兴宁小峰,逢春葬在兴宁小峰。(谢骏三,2010)

光德谢氏蕉岭大族谱云:因唐黄巢乱(874-888)升平后上祖十五郎自宁化石壁徙江西雩都塘腹村,至洪武四年1371,三十七郎子五十六郎(讳安山)迁至石窟徐溪东坡居住。石窟开基谱系:1一世三十七郎为蕉岭始祖>2二世五十六郎>3三世六十郎4>四氏七十六郎(讳文质,明永乐年间太学生--1430)>5五世八十一郎 (文林郎、谥赞创、讳旻、字文兰,增城县正堂)。(谢绍轩,2002)

光德谢氏广东梅县白渡堡珠坑乡开基祖扬剑,十四祖鼎清渡台开基,嘉靖年间自板桥迁到新竹太平窝庄。五华平安镇开基祖大五郎,2003,新屋埔顶红崁头谢氏族谱。

△1245-1344/连城文亨/谢;△1371-1491/蕉岭徐溪/谢;△1371--1521/五华平安/谢

吕氏:宁化→上杭→丰顺

光德吕氏上杭开基:吕十二郎由宁化迁上杭管洋村生三子,1一世开基祖为十二郎次子百二郎受祉公>2二世千五郎(百二郎第五子)迁丰顺县九图葫芦坑>3三世十一郎古溪公仍居葫芦坑>4四世大一郎麟凤公>5五世十五郎侃毅公>6六世祖沧波公以下居黄竹头>12十纨裤子弟子成公于乾隆年间携母骨骸渡台开基,在旧港上陆后居新埔枋寮……。(卢俊华,1967,吕氏大宗谱)

△1423--1453/上杭管洋/吕;1453-1543/丰顺葫芦坑/吕。

梁氏:上杭→蕉岭、梅县→潮阳

光德梁氏宁化石壁开基:1一世孟坚公(生于宋绍兴二十年1150)>2二世绅公(生于淳熙二年1175,为上杭知县)>3三世可久公(生于宋嘉泰元年1201)>4四世浩公(生于宋宝庆元年1225)>五世本直公(生于宋理宗淳佑十年1250)>6六世永贞号振隆旌三一郎(生于元世祖元年1279,徙潮州潮阳县)。(谢绍轩,2002)

光德梁氏松源开基始祖:丹樨公谥念一郎(绅公之后裔,生于宋淳熙七年1180)。1一世文生公号纯字天禧谥四五郎(丹樨之子,生于宋嘉泰四年1204,葬松源何家厝)>2二世德清公(生于宋绍定三年1230,葬松原羊角村)>3三世伯圭号德珪谥百六郎(宋淳佑九年生1249)>4四世振鸿谥千二郎(元世祖元年生1279)。石壁梁氏及松源梁氏均为丹犀(谥念一郎)后裔,淳熙七年生1180,立一子文生。

光德梁氏松口城南里开基:1一世福公讳松冈旌八二郎(元武宗元年生1308,从宁化石壁迁程乡梅溪一图创基,公娶九妻生十一子)>2二世天与公(住连城仙口田心)行一旌百四郎、天成公行二旌百七郎、天锡公行三旌百九郎、…天保公行六旌千一郎(元顺帝四年生1344…天命公行十一旌千六郎>3三世以桐公(元顺帝至正二十年生1360,天锡公之子,葬仙口河背黄泥塘)、才贵公(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生1367,天赋公之子)>4…>5五世荣贵公后裔至十五世益昌公于乾隆三十年1765自松口渡台开基。(梁仁添,1979,梁氏族谱)

光德梁氏居连城先祖,除有汉名外、还具行郎及单冠郎名:例如天与公(住连城仙口田心)行一旌百四郎、天成公行二旌百七郎、天锡公行三旌百九郎、…天保公行六旌千一郎。

△1264-1339/梅县松源/梁;△1339/潮州潮阳/梁;△1368/梅县松口/梁;△1368-1427/连城仙口/梁

萧氏:蕉岭→大埔→陆丰

光德萧氏陆丰:大埔白侯念三公传四代至居丰公,为陆丰始祖。1始祖居丰号十一郎葬赤晒坑>2二世法承葬落秧坑>3三世法鸾>4四世千一葬在栎篊窝>5五世荣廷字廷二郎葬打石岭作学仔>6六世奇爵葬作学仔大旱窝>7七世时盛葬在惠来县平山牛屎坑>8八世舜锦>9九世特扬(1741生)渡台居北埔大兴庄一带。(林添福,1977,兰陵萧氏族谱)

光德萧氏松源系统表:1一世梅轩字乐叟号五十郎>2二世槐-六四郎生于1278年葬松源则溪>3三世焜-三四郎>4四世基-百七郎(1362生)>5五世得庆-千五郎>6六世万二郎>7七世念三郎>8位三>9百二郎>10千一郎

光德松源萧氏入粤始祖梅轩号五十郎,约当1250年之时梅州已有行郎名,后裔迁移至各省县地方,不同地方之郎名也各不相同,重复甚或颠置都有之,约至1450年后消失。

光德李默(1995)提供:大埔萧氏,其来自江西者,从族谱看,亦有郎名之称。一世淳字季川念三郎生于宋淳佑五年(1245年),二世光邹谥敦守行六十一郎(1339年生),三世福谥清隐五六郎,四世念六,五世千一,六世七十一,七世百五,八世念三郎。

△1248-1548/梅县松源/萧;△1305-1515/大埔/萧;△1471-1591/陆丰赤晒坑/萧

温氏:上杭→松源→新竹

光德据温氏大族谱(太原堂)载,温景溙第144世孙[12]温铜宝(念十郎)居江西石城石壁,温氏郎名流行至153世。念十郎子九郎迁上杭中都开基,传五世至六郎。松源温六郎及其旁系谱简列如下:

光德温氏松源六郎派下如下:1六郎(茂法字宗泽,梅县开基祖,葬松源横岗下,1360)>2六七郎>3百五郎(全满)>4千二郎(保成,正统十四年殁,1449)>5得隆>6宇安(伯三郎,白渡前堡开基,1509)>7温响>8念八>9仲六>10四四郎>11五一郎>12六一郎>13七一郎>14八一郎>15九五郎>16千一郎(耆实)>17学史>18仕魁(为白渡祖13世)>19廷杰>20日伟>21明祥迁台湾>22淮清,传26世。从石壁祖(松源+5)经上杭至松源共约21代约630年温氏家族习惯用郎名。迁到梅县白渡后便不用郎名了。

光德另一温氏松源开基祖六郎的第八世孙念八郎,其世系繁衍如下:8念八>9仲六>10四七郎(讳宗庆,为九郎派下8世孙,徙上杭蓝家渡蓝溪镇,徙武平下坝乡平远北界)>11良润(约于元末明初移长乐,1360)>12本淐>13廷爵>14日洪>15朝富>16梅轩(生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17仰梅>18启泰(生于顺治八年1651,享63岁葬松口)>19宣瑞>20纯彬>21芳文>22时广(渡台,1771)>…至今30世。十一世良润移长乐后便不用郎名。

△1240/石城石壁/温;△1270-1360/上杭中都/温;△1330/武平下坝/温;△1360-1509/梅县松源/温;△1509-1809/梅县白渡/温

刘氏:宁化→南靖→上杭→永定

光德刘氏宁化开基祖:127一世若连(宁化流溪头新桥派始祖)>128二世万千(1012)>129三世五二>130四世百二>131五世君美>132六世七一郎(1132)>133七世七郎>134八世十二>135九世三三>136十世五十>137十一世六五>138十二世八四>139十三世百九>140十四世二万(1372)>141十五世八百>142十六世千四。

光德刘氏洪都派始祖为若连第九世孙四三郎,其谱系如下:132七三>133八六>134五郎>135一世四三(洪都派始祖)>136二世三郎。四三郎第二十世后裔有迁台湾台北者,传世至今约九代。

光德刘氏南靖开基祖:136学箕(约1260年)>137四一郎>138念二郎>139十一郎>140四七郎。

光德刘氏137世开七公,字三郎号仁创,由石壁迁宁化,>138广传为开七之子,宋端平乙未二年(1235)进士,葬瑞金县,生十四子>139巨源(官知江西南康府事,兴宁开基祖)。(注:开七公先祖127世若还为若连之兄;128世承珪公宋真宗大中祥符壬子五年(1012)为内臣掌道教搜讲坠典)。

139巨源>140仲六郎>141十七郎>142千九郎>143三九郎>144千七郎>145文甫>146百六郎>147三八郎>148五十郎。

光德南靖版寮刘氏族谱云:1万七郎讳维厚(1550)>2孟九郎。3念三郎>4仲九郎>5(次)季七郎>6世钰公讳仁寿,奏名百二郎(1700)>7文贡公讳明东号仁德谥贡一郎(1730)>八世以后无郎名(1730以后)。

△1012-1430/宁化流溪/刘;△1205/宁化县城/刘;△1222-1252/洪都/刘;△1290-1380/南靖/刘;△1330-1450/上杭中都镇/刘;△1450-1630/永定溪南里/刘;△1550-1730/南靖版寮/刘

黄氏:绍武→长乐

光德闽粤台黄姓家族大多可溯源到五代的黄峭山,黄峭山娶三妻共育二十一子,每个儿子分别娶了二至五妻妾(合计七十一个媳妇),传一百七十八个孙子[13]。黄氏子孙散居于绍武周围诸县,黄峭山临终时曾言:…三妻位下,各留长子以俸晨昏,其余十八人,具可信步由天,命名随地…。因此黄氏裔孙名字,甚为复杂,有汉名者、也有多元化的郎名。[14]

光德从长乐默林迁居到苗栗头屋的黄氏家族[15]:默林黄氏祖简列如下:1一世伯五郎>2二世黄百十郎于默林白沙塘置地兴焉>3三世黄千二郎>4四世黄福俊(弘治十五年时1502年四十岁作谱序,居五华尖山)……>12十二世(略)>13十三世讳人玉谥郎山渡台>14十四世讳福兴谥勤良生于乾隆六十年,1795>>16十六世梅怡公道光元年1821入垦杨梅坜。苗栗传22世。依上分析,长乐默林黄氏谱约1410-1470有郎名出现。

△900-1000/绍武/黄;△1412-1472/五华默林/黄

李氏:宁化、上杭、诏安

光德李氏族谱通常可追溯到李火德。李火德南宋开禧二年(1206)生于福建宁化石壁村,21岁迁居上杭县胜运里丰朗村,生三子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传到九世时,人口众多,分布在闽粤赣各处,且名人辈出,族谱中仍有郎名出现。

光德整理李火德家谱,李火德(1169-1261)居宁化上杭,李火德二世至八世共七代(1261-1441)有郎名。李火德十三世裔孙李仲仪在诏安二都秀篆大坪开基,1310到1580有郎名。

△1261-1441/上杭/胜丰/李;△1310-1580/诏安秀篆/李

巫氏:宁化→丰顺→梅县

光德巫姓在台人口不多,但台中东势巫氏族谱却源远流长。巫罗俊唐朝居宁化为开闽始祖,从一世到十三世,族谱中未出现郎名。从十四世(962)起传至二十七世历500多年,则记载郎名很特殊,有时记为法名、有时记为讳名。最特殊者为广东大始祖罗俊之第19世孙巫忠立,讳禧公,念八郎,法名二十八郎,两种郎名同时出现。巫氏从宁化1世至27世,整理如下:

光德巫氏族谱:1世巫罗俊(宁化祖,582-664)>13世巫大纲(872-932)>14光一郎(962)>15小四郎>16千一郎>17大一郎(1131--1162) >18念六郎(1190--1194)迁丰顺汤坑开基>19忠立(广东大始祖,讳禧公,念八郎,法名二十八郎,1258卒)>21景发(讳芸,一名二十二郎,1240任常沙太守)>25讳肇基(字宗智巫公四十郎,大埔县开基始祖)>26讳百五郎公>27千六郎讳德章(居白渡)[16](1420)。

光德闽西粤东一带姓氏之郎名,有字百三郎、念一郎者;有谥伯十郎、谥念十五郎(范氏)。也有旌八二郎、行一旌百四郎、行二旌百七郎、行三旌百九郎者(梁氏);有行九郎讳宣公(谢氏)。

△962-1194/宁化/巫;△1194-1224/丰顺汤坑/巫;△1224-1494/梅县白渡/巫

丘氏:宁化→梅县

光德丘氏[17]七十世三郎居宁化石壁丘家坊,七十一世三五郎,七十二世伯七郎,七十三世继龙,七十四世惟禄,七十五世参五郎,七十六世四三郎,七十七世六一郎,七十八世六七郎,七十九世崇富(千四郎),八十世念二郎(梅县瑶上祖)[18],八十一世仲一。丘氏在福建宁化石壁村居住时,历代均有郎名,而入梅州之后,一样取有郎名,其排序为“仲、伯、千、万、念”。

光德新竹北埔《丘氏家谱》载:三郎公丘法言于宋太宗、真宗年间(公元979-1004年)从河南固始到石壁丘家坊开基。子三五郎为始祖,裔迁上杭、龙岩、诏安、元至正年间(1341-1368)入广东。裔迁台。第七十六世丘留安于宋末元初(1280)迁居广东潮州府程乡(今梅县)溪南三图水田碧开基创业。始祖三郎公丘法言于一千多年前在宁化石壁坵家坊开基,其二子“三五郎”的后裔分散东南亚各地,第八世孙“六十郎”的后裔到台湾开基。第15世(即石壁祖三郎第25世孙)丘景岳于亁隆年间(1736-1795年)到台北县树林山仔脚开基,丘永镐以屏东县开基。有了大约的时空坐标,丘氏郎名分布简略如下

△1000-1280/石壁丘家坊/丘;△1280-1368/梅县瑶上/丘

邓氏:上杭

光德陈玉梅(2013)在《环球客家》[19]刊出邓瀛的事迹云;邓瀛字登三,号介槎,清嘉庆九年(1804)生于上杭中都仙村,1839年恰逢林则徐在广州禁缴鸦片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时为浙江监察道御史进京述职,请旨核验获准。邓瀛为上杭邓六十五郎之18世孙。其直系世系图如下:1邓六十五郎>2小四郎>3万五郎>4千一郎>5显宗>6崇智>7惟刚号法胜>8明松……>18登三讳瀛…。以三十年为一世,邓六十五郎约生于1294年。上杭邓氏第四代郎名止于千一郎,1414年后郎名消失。(陈玉梅,2013,邓瀛其人其事)

△1294-1414/上杭中都/邓

其他姓氏:叶氏、饶氏

光德杨梅螺溪叶氏,梅友公叶辛十二郎,曰法祖,洪武戊申元年1386从嘉应迁螺溪开基,(之后便无郎名),十六世渡台(1836,谷诒堂),二十一世接兴公(约当1900年),传至今25世。

光德武平饶氏象洞开基祖百三郎,传至十五世忠山公,1744年乾隆九年甲子年渡台到头份开垦,传世至今约二十四世。

饶氏:1百三郎>2千十郎>3念一郎>4千二郎>5饶典>6>15忠山(渡台)>24现今。

△1386-/陆丰螺溪/叶;△1324-1414/武平象洞/饶

五、郎名之年代解析与地域分布

光德由于时间与人力所限,本文仅只参考台湾北部二十四姓氏客家族谱,依其郎名出现年代及居住地区,标出他们在迁徙过程中的年代与居地。虽然估计年代并非十分精确,而地点也稀疏分散,然而已可初步了解客家郎名的时空分布概况(请参阅文末附表)。下列是我们的学习心得:

光德(一)一般族谱中的郎名,「行次郎」在唐朝时便已流行:如庄氏族谱,祖孙四代从一郎排到十几郎;如王审知族谱,前后六个世代排到三十一郎而止。而韩愈侄儿十二郎(名老成),推测是从韩愈高祖(韩晙,雅州刺史)开始排行为一郎的[20]

光德(二)元明之际汉人从闽西迁至粤东地区,开始采用「单冠郎」记谱,郎名冠有大、小、百、千、万、念等字;如大二郎、小三郎、百十郎、千三郎、万五郎、念九郎等。此种郎名记谱之优点,在于可以分辨辈份尊长。

光德(三)边陲地区如陆丰枫树脚徐氏,长期保留郎名记谱风俗,为避免重复先祖「单冠郎」谥号,他们在一个轮回后加冠家族辈份序,演变成为「双冠郎」方式记谱,如万念一郎、永大三郎等之特殊郎名。梅县客家一支徐氏郎名,1200年从石城移入连城,以「行次郎」记谱;1400年从上杭迁梅县辗转徙至丰顺及陆丰,以「单冠郎」记谱;1600年后因「单冠郎」轮回满制,改采「双冠郎」至1800年止。前后郎名记谱约六百年之久。

光德(四)从族谱记载得知,赣闽粤客家地区使用的郎名,有的较严谨、有的较随意;有辈份倒置者、也有系统不一致者。绍武黄峭山家族,裔孙众多而分散各地,取名有传统汉名、有行次郎名、有单冠郎、也有把干支冠在郎名之前的,形式不一。因此黄氏家族遵守一条规约:各留长子以俸晨昏,其余十八人,具可信步由天,命名随地…。

光德(五)公元1110年移入宁化之居民,有些族谱已具郎名。1200年后移入连城、上杭、梅县、大埔等地之居民,族谱上普遍出现郎名。明初以后(公元1400年),粤东潮汕客家地区,虽边陲地区零星保有郎名传统外,郎名又渐式微。

光德(六)一般认为雷蓝两氏为闽西原居民,比汉人早移入,如罗香林所言,郎名记谱是原住民传给汉人的,非也!据载雷宪630年居陕西,雷甫840年徙宁化开基,雷存裔930年徙清流开基,雷氏清流派下13世至20世(约1322--1532)才有郎名出现。而蓝氏源自东京河南(627-649),移经江宁、上元、句容、至金陵开基(755),17世蓝万一郎字鉅大迁宁化石壁(1265)。蓝氏金陵派下17世至21世(1265-1386)才有郎名出现。雷氏辈序为大、仲、念、百、千;蓝氏辈序为万、熙、和、大、念。

六、结语

光德文化习俗是可以学习与模仿的,以适应社会环境之演变。宋末客族迁入闽西粤东地区,汉畲文化交相影响,发展成具有特色的郎名系统。

光德唐宋时代中国已流行「行次郎」,日本沿袭唐朝文化,至今家族男孩以太郎、次郎、三郎命名者仍多,属于阳名。但是庄氏谱、王审知谱、徐鹤龄谱等之郎名,也采「行次郎」记谱,开基后四、五个世代,行郎至二三十郎而止,这可能因神明事需要而为之,宋末以后,闽粤族谱改用「单冠郎」,它可以标示族中长幼辈份,属于阴名。

光德闽西粤东一带姓氏之郎名,有字百三郎、念一郎者;有谥伯十郎、谥念十五郎者(范氏谱)。也有旌八二郎、行一旌百四郎、行二旌百七郎、行三旌百九郎者(梁氏谱);有行九郎讳宣公者(谢氏谱);也有念八郎法名二十八郎者(巫氏谱)。如此看来,这些郎名似乎都属于阴名。

光德闽粤客家地区的郎名,以「单冠郎」居多,「行次郎」次之,「双冠郎」最少。一个县境内各姓氏郎名系统并不一致,甚至本姓谱系内之郎名也有前后倒置现象,不容易厘清头绪及原由。

光德福清及宁化之蓝氏族群,公元1250年之前不以郎名记谱;从陜西迁往宁化及清流之雷氏,在1250年之前亦不以郎名记谱。同此年代之前移入闽西之范氏、刘氏、王氏、徐氏、黄氏、庄氏、巫氏、及罗氏等族,已有郎名记谱了。若把蓝氏、雷氏氏为原居地住民,他们使用郎名不早于汉人,意即蓝雷两氏郎名可能受汉文化影响产生的,并且改进成为更简单更质朴的方式。

光德董建辉(2006)及郭剑(2011)认为郎名记谱原是汉人风俗,畲民受汉文化的影响,效法汉人修谱收族,本文同意此种看法。郭志超(2009)认为郎名是阴名的看法,也是正确的,这可以从许多客家族谱得到映证。


a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退休教授

b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c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1] 木戶孝允_百度百科

[2] 从孔子出生到孔佑仁出生,共传80代历2557年(-551--2006);又孟子出生到孟慶而出生,共传73代历2362年(-372--1990)。一个世代估约30年。

[3] 徐勝一、徐元強合編,2001,新庄子東海堂徐氏族譜。

[4] 五郎及六郎之譜系,從江西吉潭譜摘錄而得。

[5] 八郎譜系為徐術佳先生2014/03/12提供。

[6] 泰國曼谷徐東星提供,此系原居廣東豐順湯坑,徐正敬雲為曼谷開基祖。

[7] 徐洪根撰,1998。徐洪根為徐氏第二十七世孫。

[8] 張上平編,1987,張氏族譜--德潤公派下。

[9] 吳銅,1963,吳氏大族譜,064-065、090-091。

[10] 摘自大陸尋奇"羅坊祠堂"。

[11] 豫章堂鳳章公宗親會手冊,2007,新竹縣。

[12] 西元前十二世紀溫景溙為太始祖

[13] 白蓮濠黃氏族譜,2001,P326。

[14] 徐勝一,2008,從紹武黃氏族譜記載再解讀閩西客族的郎名問題。

[15] 長樂梅林尖山黃氏祖譜(黃錫祥提供)。

[16] 網頁:巫氏族譜--台湾-巫德箕

[17] 雍正三年清世宗下詔:天下為避聖先師孔子的名諱「丘」,丘氏族人改姓「邱」。

[18] 李默,1995,P71。

[19] 陳玉梅,2013,《環球客家》,總第39期。

[20] 韓山祠的韓愈家族系統表。

参考文献

李默,1995,梅州客家人先祖「郎名」「法名」探索,《客家研究辑刊》,第1期,69-79。

吴永章、谢开容,2004,客家民俗与畲瑶关系述略,《福建龙岩客家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徐胜一,2008从绍武黄氏族谱记载再解读闽西客族的郎名问题,“解读客家历史与文化: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专题会议,福建龙岩学院主办,龙岩。

徐胜一,2010闽西徐氏十三天移垦史,第四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方案,福建省龙岩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陈玉梅,2013,邓瀛其人其事,《环球客家》总第39期。

郭志超,2009,畲族文化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行,新华书局经销。

郭 剑,2011,初探畬民之族谱,中国民族宗教网: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170504-2.htm

董建辉,2006,畲、客“郎名”探源--兼与李默先生商榷,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26 卷第5 期,页71-76。

蒋炳钊,1988,畲族史稿,厦门大学出版社。(有扫描4页)。台大总图5F,国分直一536.2813 4498  [邻近架位馆藏],条形码3250986,限馆内阅览

罗香林,1973,《客家源流考》,世界客属第二次恳亲大会筹备委员会,密西根大学。

罗勇,1998,略论客家文化的形成及其多元因素,赣南师范学院学报(赣州),1998年04期,第38~42页。

参考族谱

余远新主编,2002,续修余氏大宗谱,桃园县余氏宗亲会理监事会。国家图书馆。

吴氏大族谱编辑委员会,1885,吴氏大族谱(11版),新声生文化出版,台中。

林添福编,1977,兰陵萧氏族谱,浯州金门。

范进兴抄录,1989,范氏大族谱。

徐洪根撰,1998,梧塍徐氏宗谱,江阴市档案馆编。

徐胜一、徐元强合编,2001,新庄子东海堂徐氏族谱,共279页,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台北。

徐东兴编,——,《徐氏家谱—丰顺天惠派下》,泰国:徐东兴编印。

———,——,《长乐粘坑徐氏族谱—天葩派下》,香港中文大学徐佩明博士提供。

庄吴玉图,1996,庄氏大族谱,桃园县庄氏宗亲会,桃园中坜。

黄康宁等编,2008,薪传礼俗(增修六版),新丰乡礼俗协进会,新竹。

陈玉梅,2013,邓瀛其人其事,《环球客家》杂志季刊,第三期(总第38期),32-33,龙岩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梁仁添主编,1979,(杨梅水流东)梁姓祖谱,梁姓祖谱重编委员会,桃园中坜。

庄吴玉图编,1993,刘氏大族谱,新竹县刘氏宗亲会,中坜:百族姓谱社。

黄基棉、黄然伟、黄椿然主修,《白莲濠黄氏族谱》,2001,黄椿然主笔。广东清远市,白莲濠黄氏族谱编辑委员会印行。

温姓大族谱编辑委员会,1995,温姓大族谱(太原堂) (重修),新竹。

张富炎,1979,张氏族谱,新竹新埔五分浦。

张昆和,1997,张氏族谱,张昆和宗亲会,桃园杨梅。

张上平,1987,张氏族谱--德润公派下,新竹湖口。

谢骏三,2010,谢氏族谱--逢春公传下第十六世祖派下,桃园新屋。

谢绍轩主编,2002,蕉岭谢氏大族谱编辑委员会,台湾谢氏宗亲会,台中。

谢骏三主编,2010,谢氏族谱(续编版)--逢春公传下第十六世祖景玉、景运、景招、景茂公派下,谢氏族谱续编委员会,桃园新屋。

卢俊华主编, 1967,吕氏大宗谱,吕氏大宗谱编辑委员会,台中。

萧国良珍藏,1928,桃园萧氏,十五世萧连石手抄。

罗景辉主编,1993,罗氏族谱 (湖口上威公派下),

作者: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系徐胜一教授、韦烟灶教授、陈有志教授

前一篇: 祖先开基的传说与解读(节录)
下一篇: 大埔古野黄姓改王姓史实 ----一起避株连改姓事件

Copyright © 2014 - 2024 All Right Reserved
广东大埔 黄氏家庙 光德黄氏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10954号
联系我们: 光德黄氏 | 客都小渔 | 黄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