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家庙 | 廣東大埔

紫金中镇黄氏谱序选读

位置: 首页 > 黄氏研究[ 发布时间: 2019.5.11  作者: 黄永贵  阅读: 23066 ]

——黄永贵2009年主编的《黄氏族谱》选载

谱序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自序和他序的区别。谱序的内容,主要记叙族姓的来源,先世仕宦与德行,宗族的迁徙以及本家谱的编修和续修情况,竭力阐述本谱主旨,颂扬祖德,使子孙读后能够敬祖向善。我族广东永安(今紫金县)中镇黄氏,素有编修家谱族谱的传统。在历次编修的家谱族谱中,都有一些内容丰富情真意切的序文。下面选刊的四篇序文,都是明朝年间的东西,笔者是从重庆潼南县玉溪镇粮站退休职工黄维凤宗亲保留的老谱抄本中发现的。现在重读这些序言,黄姓子孙会从中得到许多教益。

1、黄若霓为黄若霖修《黄氏族谱》序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1fe350101ob21.html

昔郭、狄二公不认远祖,古今是之。至卢陵欧阳①不失一祖,余窃慕焉。及读司马子长②,摭③周谱国语而作世家,然后知谱之系于族也大矣!夫谱者,普也,联密逖,统昭穆④也。谱者,公也,严是非,示劝惩也。非其族而牵合附会以为同族,惑焉。非惟见鄙于郭、狄二公,其不见笑于卢陵者,鲜矣!然人本乎祖,犹木在山,水在壑也。郁郁青青,蔚然畅发;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岂偶然哉!本盛末茂,源深流远,自有不诬者⑤。吾黄原肇迹江夏,自战国春申君歇公,至相承郭威王时平章峭公,以下之世远年湮⑥,无可稽考。又至宋元时,我太祖讳城,住江西南丰,转迁赣州瑞金县,传至百世不迁之祖讳伯,字海龙,住中镇,次祖讳僚,字海虎,住程乡水南,传下十二世,其间登仕籍、拖缙绅者,彬彬相望。非本盛源深,讵⑦至此乎?

霓自少时,见祖堂中每书“江夏”二字,初不知其义。后为灌阳令,转迁江夏,知二县事,始知派出江夏。及考江夏世系,皆亢宗大族。霓不敢远认,以为郭、狄、欧阳羞。及挂冠归,取若霖弟谱考之,与江夏若合符节焉。始抚然叹曰:“黄氏自兵燹之余,族谱散逸,昭穆失序。吾弟不辞劳辛,纂集一谱,倾资刊录。呜呼!斯举也,尊尊亲亲⑧之义明矣;萃涣合离之道昭矣。”且血脉相流,世绪相继,提吊有法,其绪易寻也。行状⑨有赞,其事不泯也。母有嫡庶,而各注其所生;女有长幼,而各注其所适;妻族书其从来,葬埋书其茔地;抱养者删不入谱,贫贱者录不失遗。采新摘旧,删繁缀略,其文详,其事核,其法备。千载以下,有贤肖子孙出览斯谱,也有不足动其继述者乎!夫天下之大,虽非一家一族之可比,然天下者,家之积也。使天下之人,各爱其亲,各睦其族,可谓大孝矣!岂曰小补之哉!兹因修谱告成,霓叨昭穆之末,义不容辞,不敢自谓无文而遂嘿嘿也。因书之以俟后之重修者。

万历二十六年戊戍仲冬月吉日       

知广西灌阳县事  十二世嗣孙  若霓  熏沫敬书

 [注释]

①卢陵欧阳:指欧阳修。他采用史书体例和图表方式编写了自己家族的新型家谱,成为后世修谱的范本。②司马子长:指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太史令,他主持编修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③摭:ZHí,摘取。④联密逖,统昭穆:逖,远;昭穆,代祖宗。全句的意思是把亲近的人疏远的人都联系在一起,把辈分高的辈分低的祖宗都统一在一起。⑤不可诬者:诬,欺骗人;不可诬者,不是骗人的。⑥世远年湮:湮,埋没;世远年湮,年代久远被埋没了。⑦讵: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⑧尊尊亲亲:第一个尊,动词,尊敬;第二个尊,名词,长辈;第一个亲,动词,亲近,第二个亲,名词,亲人。⑨行状:旧时叙述死者世系籍贯、事迹的文章。

[译文]

从前,郭、狄两位先生不知道自己的远祖。(如果没有谱),古代的人,今天的人,都会是这样。卢陵欧阳氏(因为有家谱),对自己的每一位祖先都知道,我也暗中羡慕。直到读历史才知道,司马迁就是摘取周谱国语的材料而写出了“世家”。这时我才明白,家谱族谱对于家族的关系很大呀!家谱、族谱,在家族中它具有普遍性,把亲近的人疏远的人都联系在一起,把辈分高的辈分低的都统一在一起。家谱、族谱,在家族中它还具有公正性,严肃地对待正确与错误,明白地表示勉励与惩戒。(有些人),不是自己家族的人,却牵强附会地写进自己的家谱中,真让人闹不明白喔!(这样做),不只是被郭、狄这些先辈瞧不起,如果不被欧阳修们笑话,那才是稀奇事呢!

人的根基在于祖先,就象树木只有长在山上,它才能郁郁青青,生长得茂盛;水流只有蓄积在江湖中,它才能浩浩荡荡,一望无边。难道是偶然的吗?根基深草木才茂盛,源头长江河才流得远。这道理自然不是骗人的。我们黄姓是从江夏县开端的,从战国封春申君的歇公,到(后周)郭威王时任平章职务的峭公,以下的因为年代久远被埋没了,已经不能查考了。到了宋朝,我太祖叫城,住在江西南丰,后来又迁移到赣州瑞金县。传到我们这一支的开基始祖老大叫伯,字海龙,住中镇,老二叫僚,住程乡县水南,传到我们这一代已经是十二代了。这当中,入仕被登记在册的,或至今穿戴着官服的,经常能够见到他们彬彬有礼的身影。我们黄姓家族如果不是根基深厚渊源长远,哪里能够到这一步呢?

我从小就看见祖堂中经常写着“江夏”这两个字,开始不明白它的含义。后来当了广西灌阳县令,又转任(湖北)江夏县,知两个县的事,才知道我们家族是从江夏发派出来的。等到作了一番考察之后,才知道江夏各支派都是声望高子孙多的大家族。当时我不敢去认亲,怕被郭、狄、欧阳他们羞辱。直到我退休回家,拿来若霖弟编修的族谱作了一番考证,原来我们与江夏果真是同源流的宗亲。我这才抚摩着谱感叹:“我黄氏在兵灾战火中丢失了族谱,族中老少连辈行都搞不清楚了。我弟不辞辛劳,编修了这本谱,并且出钱把它刊印出来了。不容易啊!”他这个举动,把尊敬长辈亲近族人的意义讲明确了,把维护家族的团结统一的道理也说得更清楚了。

并且,(从编写来看),血脉一贯下来,世系相互衔接,编排方法得当,各个支派的头绪很容易找到。行状对他们的生平作了肯定,他们的事迹就不会消失了。不管是嫡母庶母,她们所生的子女都注明了;不管是大女儿小女儿,她们的婚配也注明了。对妻子的家族书写了他们的来历,对逝世者记下了他们的墓地。对抱养的子女删去没有写进谱中,对贫穷低贱的人也照样录进谱中,并没有把他们丢下。(从文字材料来看),采纳新的,摘取旧的,删除多的,补充少的。(总的来看),这部谱,文字详明,事迹真实,章法完备。恐怕千年以后,有孝子贤孙拿出这本谱来读,也不会有值得改动的地方。世界这样大,虽然不是一家一族可以相比的,但世界是一个一个家族累积起来的。假使全世界的人,都能够各自热爱自己的亲人,和睦自己的宗族,这就可以算是行大孝了,怎么能说是小补呢?今天因修谱宣告完成,我在家族中算是晚辈,义不容辞,不敢自认为无文才就不答应。于是写下了这些话,以等待后来的重新修谱的人。

万历二十六年戊戍(公元1598年)仲冬月吉日

知广西灌阳县事  十二世嗣孙  若霓  熏沫敬书

2、刘蕙为黄若霖修《黄氏族谱》序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1fe350101ob26.html

余昔未仕时,曾读书至司马子长,采世本而作帝纪,摭周谱国语作世家,族谱之原始著矣。魏晋而降,综百氏以门第,官人卑姓杂谱,皆藏有司①。迄于李唐赵宋莫不皆然。始抚然掩卷曰:“嗟乎!族谱者,谱其族也。族而有谱,则萃涣合离,重其本之所出,详其支所由分,尊尊亲亲之义备矣。”古称亢宗大族,此其选也②。

今之世亦有是乎?否耶!厥氏继暨春官,历履青岱淮淛③,仍奉命按察粤东,本处有惠、潮黄姓者,本战国春申君歇公之后也,周成王平章峭公之裔也。世远年湮,无可谱考。惟近代之子孙族众,涣处于中正、程乡,在在④皆以诗礼传家,世世常有勋名树立。久矣,东南之强也!

既而余复命于京,道经中镇,有起祥若云君者,常司教我惠安庠序⑤。余家子弟亦常执书而质焉,则君与余实有通家之谊也。又适黄之中,有在永安中镇住者若霖,梅谷河田住者道立,新修宗谱始成,帙⑥只未序,黄君欣余之过也,遂执谱而言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豺祭兽,獭祭鱼,皆知有祖也。矧我人斯,木本水源,畴无是念,惟是亲尽情尽,庆吊不行。吾所以相视如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也。”悲夫,诚如苏老泉所云者!

今黄氏之谱,虽不足以当眉山之万一,然亦不忍以一人之身而分为途人。则谱之所以作也,尤幸执事而教之。夫合其离,萃其涣,重其本,详其支。余自横览往古,遐睇人群,因有激于衷矣。今由兹谱观之,上自始祖,下及子孙,各以世系相属,非惟昭穆不紊,抑且远近咸宜,曾谓古今人之不相及也。矧是役⑦也,余将上宣主德,下观民风。君之执谱而来也,宗盟笃矣,风俗厚矣。余安能嘿然耶?敢诵渊明赠长沙公祖祠云,同源分派,人移此疏,慨然寤叹⑧,念兹厥初⑨,载申以义,曰:“族谱已成,随其远近,凡岁时伏腊,朔望之旦⑩,无异少长,悉诣司牒者,相教以孝,相率以友,相劝以善,相周以财。则虽未尝强涣散而立宗,而宗之法亦寓焉。由是尊尊则分明,亲亲则恩笃,可以劝忠,可以作孝。忠孝咸备,则可以鸠族,可以广仁矣。”此又余望黄族子孙千万世者也。以是序。

时大明万历二十六年岁次戊戍季秋月吉旦     

赐进士出身前北京巡关今巡按广东监察御史、

闽泉惠安通家侍生  望海刘蕙    顿首拜撰    

[注释]

①有司:指专门管理某方面事务的机关。②此其选:其,其中;选,条件。③青岱淮淛:青岱,指泰山,借指山东;淮,淮河,借指两淮地区;淛,同浙。④在在:处处。⑤庠序:古时候指学校。⑥帙:书,这里指所修的谱。⑦矧是役也:矧,况且;疫,差事。⑧寤叹:寤,醒悟,明白;叹,叹息。⑨念兹厥初:念,想;厥初,其初,指彼此的祖宗。⑩朔望之旦:朔,每月初一:望,每月十五。

[译文]

过去我未出仕做官时,曾经读过《史记》,知道司马迁采用世本才写出了帝纪,摘取周谱国语才写出了世家。族谱的作用(在我心目中)才开始突出了。魏朝晋朝以来,讲究以门第论百姓的地位,所以官人也好,庶民也好,都盛行修谱。各种谱牒都有专门的机构收藏。直到唐朝、宋朝,也都是这样的。我这才抚摩着谱感叹:“知道吗?族谱就是自己家族的历史呀!一个家族有了族谱,就可以把一个松散的家族集中起来。族谱,很重视自己家族的根基是从哪里来的,对家族的分派分支是记载很详细的。可以说,尊敬长辈和睦家族的道理在族谱中是很完备的。”古时候所称呼的声望高子孙多的大家族,这是其中重要的条件。

(也许有人会问),今天还有这样的大家族吗?不是这样吗?我自进入官场,先后在山东、两淮、浙江任职,现在仍奉皇上的命令按察粤东。粤东的惠州、潮州有一个黄姓大家族,本是战国春申君黄歇公的后人,也是周成王时任平章职的黄峭公的后裔。他们的远祖因年代久远,已经无法通过家谱族谱来考证了。(这个家族)近代的子孙多,家族大,分散居住在中正、程乡,处处都以诗礼传家,代代都有功勋名人。长久以来,她都是东南一个强盛的宗族啊!不久,我又回京述职,路过中正,有起祥若云君,曾经在我家乡惠安的学校教书。我家的子弟也经常拿着书去向他求教。因此,若云君与我实际上早有互相往来的友谊。又恰好(我认识的)黄姓人中,还有在永安中正居住的若霖君,有在梅州河田居住的道立君。新修的宗谱刚完成,只是还没有序言,他们得知我从这里经过很高兴,就拿着谱对我说:“万物以天为根本,人以祖先为根本。据说,豺会祭奠兽,獭会祭奠鱼,它们都知道自己有祖先。何况我们人呢?树有根,水有源,谁没有这样的念头,那就是没有亲情,也不谈什么高兴悲伤了。我们今天(有些人)把亲人当过路人一样看待,当初他们可是兄弟呀,再往上更是一个人发派的呀!”悲哀呀,难道今天的人情果真如苏老泉所说的那样吗?

今天黄氏修的谱,虽然不能与眉山苏氏的谱相比,但他们也是不忍心看到这样的局面:一人发派下来的族人,分开以后却象过路人一样。所以,我们修谱的目的,尤其重要的是抓住这件事情对族人进行教育,使分离的族人重新聚合拢来,使松散的宗亲团结起来,使家族的根基得到重视,使各宗支的分派能够详明。我自己回头看过去的历史,再远一点看周围的人群,实在是心中有感触啊!今天从这个谱来看,上从始祖开始,下面包含各代子孙,都以世系相统率,不只是辈行不乱,而且远近也处置得比较恰当。可以说古今以来好多人也比不上的。况且我这次的差事就是要到处宣扬皇上的恩德,注意观察社会民风。黄君拿着谱来找我作序言,说明他们这个家族根基实在,民俗民风是厚道的。我又怎么能够不答应呢?我就冒昧地在这里复诵一下陶渊明赠长沙公族祖这首诗吧:“我们是同一个祖先分派出来的,一辈一辈的人渐渐地变得生疏了。想起当初我们说话做事都要讲道义,真象睡醒了一样有很多感叹。”我把他的意思引申一下,再说几句话:“族谱已经修成了,无论离得远近,凡是逢年过节或初一十五的这一天,不分老幼,我们都要到保管家谱的人那里去,用孝道互相教育,以友谊相互提携,用好言相互勉励,用财物相互救济。如果这样,虽然没有勉强涣散的族人建立宗祠,而宗族的法制实际上已经寄托在这些活动中了。因此,尊敬长辈就是一种清楚的职分,长辈就可以借此劝勉晚辈对国家尽忠心;亲近族人就是一种实在的情义,晚辈就可以借此对长辈尽孝道。如果忠孝全都具备了,就可以把家族的力量集合起来,就可以把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开去。这也算是我对千秋万代的黄姓子孙的一点希望。就把这些话作为序言吧。

时大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岁次戊戍季秋月吉旦

赐进士出身前北京巡关今巡按广东监察御史、   

闽泉惠安通家侍生   望海刘蕙    顿首拜撰      

3、钟丁先为黄瓒修《黄氏族谱》序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1fe350101ob29.html

周礼,小史掌家国之志谱,序世系以辨昭穆。盖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志。程颐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谱者何?谱其开基之祖与夫祖之所自出之太祖,当日不过家人父子,寥寥以携,即如序文王与兴本之太王,绵绵瓜瓞之咏也①。谱其从何郡何邑何乡而至此,即如序民之初生者,自土沮漆而暨聿来胥宇之咏也②。谱其立基胜地,即如周原龟契,止时卜筑之咏也③。谱其所置田塘山宅丁粮户口,即如疆理宣亩,周爰执事之咏④也。谱其建立宗祠,即如缩版以载,作庙翼翼之咏是也。谱其生齿繁昌,与夫文物蔚起,即如柞拔道兑⑤,文王蹶起之咏也。

予母家江夏,惟中正一宗,古称巨族。计开山第一祖讳海龙,二世祖曰利公,三世中正开基始祖曰起所,四世祖曰南明、南用、南振、南兰,分为四大房。实自宋朝肇兴⑥三十五年来于兹也。阅绍兴而登第者,汝励而暨涣公,若蝉联焉。厥后衣冠鹊起,经五百余年而未有艾也。本宗谱详明,值金元兵燹⑦而未免残缺。喜其代有文人,修举废坠,不致挈裘而失领耳。昔者舅氏讳瓒者,身居十四世之曾孙,奋然有光大家声之愿,将世德之难忘者,扢然⑧独著,间有不类,不妨皮里春秋⑨。贤裔秉笔之下,均属亲亲之词,而罪其何有哉?且欲丁先作元晏,岂不犹属文者⑩,接旨意之渊泓,自惊题神之压手耶?谨以周家迁歧故事,一一为之比勘。庶几孝子贤孙,席⑾根深蒂固之盛,必能追思几许盘根错节,秋实春华而致此也!谨以是为序。

顺治戊子岁小阳月吉日      

壬午科解元(甥侄)钟丁先    顿首拜撰

[注释]

①绵绵瓜瓞:出自《诗经•大雅•绵》。绵绵,连续不断;瓞,小瓜。比喻父子之情难以割舍。②自土沮漆而暨聿来胥宇:沮,河名;漆,当是涑,河名;均在山西。聿,语气词;胥,地名。意思是从黄土高原迁往河边,又迁往胥宇。③周原龟契,止时卜筑:意思是周人随太王来到周这个宽广而平坦的地方,准备在这里定居,用刀刻龟甲占卜得到吉兆,太王说就在这里停止,大家抓紧时间修房子。④疆理宣亩,周爰执事:出自《诗经•大雅•绵》。原句是“乃疆乃理,乃宣乃亩”。周,周密;爰,于是。全句的意思是分配土地,整治田园。⑤柞拔道兑:出自《诗经•大雅•绵》。原句是“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柞,棫,树木;兑,通。意思是清理林木,开荒修路。⑥宋朝肇兴:肇兴,开始兴旺;指南宋王朝建立。⑦燹:战火。⑧扢然:庄重的样子。⑨皮里春秋:褒贬善恶的家族历史范本。春秋,历史。⑩元晏:元,第一;晏,鲜艳,华美。属文:作文。⑾席:凭借。

[译文]

周朝礼制,小史负责掌管王族的家谱,以便根据某人在世系中的排序来辨别他在宗庙中的地位。大概老百姓家中有谱,就象一个国家有史志一样。程颐说:“要抓住天下人的心,就要将他们收归到宗族中,重视民风民俗的作用。要想使人不忘本,就必须让他们清楚自己家族的世系”。

家谱、族谱,到底记录什么,起什么作用呢?记录自己所在家族的开基始祖以及发派这位始祖的太祖,他们当时不过是一家人中的父亲、儿子,冷清地在人生路上携手前进,这就象《诗经》记录周文王与建立了周朝根基的太王的父子之情,就有“绵绵瓜瓞”这一类的词句;记录自己所在的家族从哪个郡哪个县哪个乡来到这里,这就象《诗经》中记录周朝初民的迁移历程,就有“自土沮漆”和“聿来胥宇”这一类的词句;记录家族立基的地方是如何好,这就象《诗经》中记录周人修房筑室,就有“周原龟契,止时卜筑”这一类的词句;记录家族添置的田土、山塘、宅院、人口,这就象《诗经》中记录周朝授田给居民,就有“疆理宣亩,周爰执事”这类的说法;记录家族建立宗祠的情况,这就象《诗经》中记录周朝作宗庙时,就有“缩版以载,作庙翼翼”这样的话;记录家族子孙繁荣昌盛,这就象《诗经》中记录周朝文王征服混夷临危受命,就有“ 柞拔道兑,文王蹶起”那些话。

我母亲的娘家江夏黄氏,中正这一支自古以来就称大族。开山第一祖名海龙,第二世祖叫起所,第三世祖叫南明、南用、南振、南兰,分为四房。他们实际上是南宋建立三十五年时来到这里的。回头看看绍兴以来先后登第的族人,先有汝励,接着有涣公,就象蝉联袂出现一样。那以后不断入仕做官的,已有五百多年而没有停止过。原本宗谱记载得详细清楚,可惜遇上金、元战火而造成残缺。令人高兴的是,家族中每一代都有文人来对宗谱进行修补,不致于让我们理不清楚家族世系的头绪。我舅父黄瓒是海龙公第十四代曾孙,前些年就有光大家族声誉的愿望,发奋要修好家谱,把族中那些世德难忘的人和事,庄重地写进谱中。中间或许有不恰当的地方,但仍然可以算是褒贬善恶的家族历史范本。黄瓒作为一个有良好品德的晚辈,握笔写出来的都是亲近族人之类的文辞,哪有什么过错呢?并且,要我丁先来作放在最前面的漂亮文章,这难道不象作文章的人接到了一个高深的题目,自己都感到压力很大吗?我只好小心地把周王朝迁移歧山的故事,拿来为家谱一一做比照。或许族内的孝子贤孙凭借家族根深蒂固的强盛基业,一定能够追思一些艰难曲折,进而得到春天开华秋天结果的收获吧!就把这些话作为序言吧。

顺治戊子岁(1648年)小阳月吉日   

壬午科解元(甥侄) 钟丁先    顿首拜撰

4、巫三祝为黄瓒修《黄氏族谱》序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1fe350101ob2a.html

苏子曰:“欲教民亲和,其道必始于宗族,必复古之小宗,以收天下不相属之心。自秦汉以来,天下无世卿,大宗之法不可复立,而其可以收合天下之亲者,有小宗之法存①。存而莫之行,甚可惜也。”又稽之张子,有曰:“宗谱之立,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夫合天下之异以为同,联天下之疏以为亲,则势甚逆,而功甚难。若夫小宗之立,则合其所本同,联其所本亲,此非有所难行者也。况有谱以领之,使人各知尊祖敬宗,冠婚必告,死丧必赴。有喜相庆,可以共居安。有急相周,可以同处危。惟末季间,宗之一事不明,有亲未尽,而不相往来者,冠婚不相告,死丧不相赴,而无知之民,遂致父子异居,兄弟相讼者有之。

余睇齐昌故姓②,称过历而绵延繁昌者,莫如江夏一宗。系出江夏,近则南丰、瑞金诸邑,其由来也。开基中镇,其在大宋之中兴际乎。迄今科甲明经,书箱不替。世有十九代,数过五百年。自中镇而流寓他乡者,亦不可枚举。此别子中有宗,宗而又有别子矣。余闻最迩者,洋背鹳薮一宗,与宗并为巨盛。人物山川,时得览胜焉。此自梅州而宦游③龙川者基于此,而中镇则与梅州别子同时而立宗于兹也。

余之研友黄君讳瓒者,近年以息机远海④相闻,一旦介绍及之,持宗谱索序于余。余得卒业之,而知潜心睦族,莫如谱册详明,欹欤休哉⑤!甚盛举也!准古法以定宗分派,核前谱以阙疑阙殆⑥。今按谱者,生感发心,又生惩创心,且世世相继,领一族之人,以行时祭,递次分为畴继高曾,畴继祖祢⑦。领一族之亲,以行祠节,既共协力,以记其所始,又各竭力,以亲其所亲。富贵不得妄援,贫贱不致遗弃,如此则同者合,亲者联,敦睦之风行,而淳古之俗复矣。谨悉所知,以饷孝思之⑧,则若江夏名公,更有世德之未艾者⑨,足为今日之事加额哉⑩!

赐进士出身奉直大夫户部山西清吏司专理、边饷兼直省钱粮册库升俸一级署郎中事员外郎  眷生  巫三祝   顿首拜撰

永历辛卯年(1651年)春之吉

[作者简介]

 巫三祝,字献一,号疑始,谥文壮,龙川田心下塔村人。十岁能文,明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及第,历官吏部观政、西蜀富顺和福建福安知县、户部山西清吏司题掌郎中事、员外郎等职。(据龙川县志)

[注释]

①大宗之法:家族世系一直上溯到血缘始祖或受姓祖的修谱方法。小宗之法:世系只上溯到始迁祖或五世祖的修谱方法。②余睇齐昌故姓:睇,看;齐昌,旧县名。指今龙川、五华、紫金一带。③宦游:在外当官。④息机远海:息,停止;机,重要的;远,远离;海,大的。意思是停下了许多重要的事情。⑤欹欤休哉:休,美好。全句的意思是真好啊。⑥阙疑阙殆:阙,同“缺”;疑,产生疑问;殆,应是“怡”的误写,意思是为……高兴。全句的意思是,对有缺漏的地方产生了很多疑问,又为解决了一个一个的问题而高兴。⑦递次分为畴继高曾,畴继祖祢:递,依次;畴,类别;祢,代亡父。全句的意思是,依次祭奠高祖、曾祖、祖父、亡父。⑧以饷孝:以饷,以(之)饷;饷,酒菜,这里是款待的意思。⑨世德之未艾者:世德,家族中形成的道德;艾,停止。⑩足为今日之事加额:足,值得;额,牌匾。

[译文]

苏先生曾经说过:“要想叫老百姓亲近和睦,正确的做法是必须从宗族开始,必须恢复古时候那种家族制度,以家族来收拢天下人那些不愿意归属于别人的心。从秦汉以来,天下已经没有世卿制度,大宗之法不可能再恢复了。而那些可以用来收拢天下同宗族人的小宗之法还在。既然还有小宗之法在,却没有人去推行,真是太可惜了!”又向张先生询问过这件事,他也说:“如果让宗谱都建立起来,人人都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对朝廷也是大有好处的。”

依我看,要想把天下不同宗族的人集合起来成为一个宗族,把天下那些已经疏远的人都联系得象同一个家族的宗亲一样,是与大形势相违背的,也是很难做成功的。说到立小宗,就是集合那些一个祖宗发派的同宗,联络那些本族的宗亲。这样做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何况还有谱可以做统率呢?这样做,使家族中的人都知道尊敬祖宗,家中有冠礼、婚礼要告诉亲人,亲人有死丧一定要赶去安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喜互相庆祝,大家可以共同享受平安,遇到危急互相救济,大家共同度过难关。最担心的是,到了现在最小的这一辈人,对宗族的很多事情弄不清楚,本来是亲人也不尽义务,红白喜事互相也不来往。更有一些没有见识的人,甚至闹到父子之间分开过,兄弟之间打官司的地步。这样的事情确实是有的。

我看齐昌这地方原来有的姓氏,算得上历史长而又一直繁荣昌盛的,没有谁比得上江夏堂黄氏。远一点的湖北江夏,近一点的江西南丰、瑞金这些县,都是他们迁来的地方。他们到中镇开基,大概是在宋朝再次兴旺的时候。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当官的、读书的从来没有中断过。论辈次,已经有十九代人;论年头,也有五百多年了。从中镇迁居别处的子孙,也不可一一列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别子中有宗”,“宗而又有别子”了。我听说关系最近的就是洋背鹳薮那一支了,与中镇这一支都算得上是大家族。那里的人物山川,也不时有值得一看的东西哩!这一支是从梅州到龙川为官而在这里开基的。中镇这一支与梅州来的这一支基本上是同时在这里另立宗支的。

我的学友黄瓒,近年听说他为修谱停下了许多重要事情。有一天,别人把他介绍给我,他就拿着宗谱要我为他作序言,我只好应承下这件事。如果要专心做和睦家族的事,没有比修一部详细明白的谱更好的了。黄瓒做得真好啊!真正是一个大动作哟!他按照过去的老规矩确定宗支分辨派别,考证原来的老谱,对有缺漏的地方产生了很多疑问,又为解决了一个一个的问题而高兴。现在我作为为这部谱作序的人,也产生了一种感动发奋的心情,又产生了一种大胆创造的心情:将来世世代代这样沿袭下去,带领整个家族的人,参加遵照风俗举行的祭祖仪式,依次祭奠高祖、曾祖、祖父、亡父。也要带领整个家族的人,开展一些家族的节日庆祝活动,既要大家共同努力,去纪念那些开创家族基业的先祖,又要各自竭尽全力,去亲近那些我们身边的亲人。对富贵的人不要再去帮助他,对贫穷势弱的人不要再发生遗弃的事情。如果真的做到了这一步,就会出现同一个祖宗发派的人都合作团结,同一个支派的宗亲更联系紧密。这样,敦亲睦族的风气就算形成了,古时候那种淳朴的风俗就可以说恢复了。我非常小心地把我所知道的写出来,就把它作为招待孝子们的酒饭,让他们受用以后再想想这些道理。如果有黄姓名人,特别是那些还在不断积德的宗亲,就值得为今天的事情上个匾吧!

赐进士出身奉直大夫户部山西清吏司专理、边饷兼直省钱粮册库升俸一级署郎中事员外郎 眷生  巫三祝   顿首拜撰

永历辛卯年(1651年)春之吉          

(原文标点、注释并翻译者:黄永贵)

前一篇: 【转载】关于两道宋帝诏书和黄洽谱序的答辩释疑
下一篇: 还原峭山公二十一子的履历原貌

Copyright © 2014 - 2024 All Right Reserved
广东大埔 黄氏家庙 光德黄氏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10954号
联系我们: 光德黄氏 | 客都小渔 | 黄优兵